玄桢记

青灯轻剑斩黄泉

首页 >> 玄桢记 >> 玄桢记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重生之校园特种兵三国小术士修罗武神盛宠皇妃:夫君,要亲亲扶得起的阿斗明末之生存危机苏厨权色声香天道天骄四季锦
玄桢记 青灯轻剑斩黄泉 - 玄桢记全文阅读 - 玄桢记txt下载 - 玄桢记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707章 宁以阖家保忠直,不向奸邪折腰弯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阅读记录

卷首语

《大吴会典?宫闱篇》载:“帝王之治,在辨忠奸、明公私。近故君则疑‘结连’,远故君则讥‘不孝’,此古今帝王之难局。” 神武皇帝定鼎后,设玄夜卫 “察奸佞、护宫闱”,然终因权柄过盛,致洪武年间 “胡惟庸案” 株连甚广;元兴帝北伐时,虽倚重特务机构,却严令 “非实据不得构陷大臣”。今德佑帝退居南宫,谢渊以 “孝治” 倡奉迎,却遭萧栎猜忌、周显构陷,一场关乎君臣信任的博弈,于御书房内悄然展开。此非独谢渊一人之危,实为大吴 “权术” 与 “礼法” 的激烈碰撞。

御案摊开密报寒,君心猜忌重如山。

免冠叩首担家国,岂惧权臣构陷艰。

赤胆难消天子疑,丹心终照史书间。

宁以阖家保忠直,不向奸邪折腰弯。

檀香凝冷,御书房内的鎏金烛台跳动着微弱的光,将萧栎的影子拉得很长,投在御案那卷麻纸密报上。密报边缘泛着墨痕未干的湿意,“谢渊遣人密会太上皇,托内侍传‘迎驾复位’之语” 的字迹,是玄夜卫指挥使周显的亲笔,末尾还附着南宫内侍的 “供词”,墨迹歪斜,却字字戳中帝王最忌惮的心事。

成武朝的风,自南宫的寒垣吹入皇城,早已染了猜忌的冷。谢渊以 “孝治” 之名递上十六路巡抚联名的奉迎疏,本是想固大吴伦理根基,却忘了龙椅上的萧栎,既怕背负 “不孝” 之名,更怕故君还宫、权臣握柄的双重威胁。而吏部尚书李嵩与周显的勾结,恰如催化剂 —— 周显掌玄夜卫的密探之权,李嵩握文官铨选之柄,两人早视谢渊为眼中钉,这卷 “密报”,便是他们精心织就的罗网。

殿外传来靴底叩击金砖的声响,谢渊一身绯色官袍,步履沉稳地走入。他刚在兵部处置完边军粮饷,袖中还沾着军报的墨香,却不知自己已踏入构陷的漩涡。萧栎抬手将密报扔在他面前,冰冷的质问如利刃:“谢卿,你掌兵部、管御史台,还要结连故君,欲行何事?”

谢渊俯身拾起密报,指尖抚过那些破绽百出的供词,心中了然 —— 这是周显酷刑逼供的杰作。他抬眼望向萧栎,望见的却是德胜门共守时的信任,与如今权位猜忌的交织。没有多余辩解,他猛地摘下官帽,“当” 地摔在金砖上,双膝跪地,额头重重叩下:“陛下,臣以阖家百口性命担保,从未有‘结连复位’之心!奉迎太上皇,只为太祖‘孝治’遗训,只为安天下民心!”

额角渗出血痕,染红了青砖,也映出他眼底的赤胆。御书房内的寂静,比宫墙的风雪更寒 —— 这不仅是君臣间的信任对质,更是大吴 “礼法” 与 “权术” 的生死博弈。周显的构陷、李嵩的暗笑、萧栎的犹豫,都压在谢渊那顶滚落的官帽上,而他以阖家为质的忠直,能否刺破这层疑云?答案,藏在即将展开的朝堂风云里。

谢渊自递上奉迎疏后,便知萧栎心中必有波澜。这日清晨,他刚在兵部衙署批阅完边军粮饷文书,玄夜卫北司指挥使秦飞便匆匆求见,神色凝重:“太保,周显近日命人频繁提审南宫内侍,还暗中派人监视您的府第,似在搜集‘结连太上皇’的证据。属下截获他给理刑院的密信,说‘已得实证,不日便奏请陛下拿人’。”

谢渊放下朱笔,指尖在粮饷文书上轻轻敲击:“周显与李嵩勾结,欲借‘构陷故君’扳倒我,早已在意料之中。他所谓的‘实证’,无非是胁迫内侍伪造供词罢了。秦指挥使,你速命文勘房主事张启,暗中保护南宫内侍,若有被周显带走者,即刻报知刑部尚书马昂,以‘未经刑部核验不得擅提人犯’为由拦阻 —— 按《大吴律》,‘宫闱人犯审讯需刑部、玄夜卫会同’,周显孤掌难鸣。”

“属下明白,” 秦飞躬身应道,“但周显有陛下亲赐的‘密奏权’,若他直接向陛下递密报,恐难阻拦。”

谢渊眼中闪过一丝厉色:“他有密奏权,我有御史台监察权。若他敢伪造证据,我便以‘诬告大臣’参他,连同李嵩一并弹劾 —— 如今联名疏已递,各地巡抚皆在观望,他若敢妄动,便是触怒天下民心。”

话音刚落,太监总管匆匆来到兵部衙署,尖声宣旨:“陛下有旨,宣太保谢渊即刻入御书房见驾!”

谢渊心中一凛 —— 看来周显的密报已递到萧栎手中。他整了整绯色官袍,随太监总管入宫。行至御书房外,见吏部尚书李嵩正立在廊下,眼神中带着挑衅的笑意,显然是早到一步,与周显暗中通气。

谢渊目不斜视,径直走入御书房。萧栎端坐龙椅之上,脸色阴沉,御案上摊着一卷麻纸密报,墨迹未干。“谢渊,” 萧栎的声音冰冷,“你可知罪?”

谢渊跪地行礼:“臣不知身犯何罪,恳请陛下明示。”

萧栎将密报扔到谢渊面前:“你自己看!玄夜卫奏报,你近日频繁派家仆出入南宫,还托内侍给太上皇送去棉絮、参片,更与太上皇密谈‘奉迎还宫’之事 —— 你这是结连故君,意图不轨!”

谢渊拾起密报,逐字细看。密报上详细记载了他遣老陈送棉絮、托内侍传信的经过,甚至连他与老陈的对话都 “记录在案”,末尾署名是 “玄夜卫指挥使周显”。他心中冷笑 —— 这显然是周显胁迫内侍伪造的供词,连对话细节都漏洞百出,老陈送棉絮时明明被玄夜卫拦下,何来 “密谈” 之说?

“陛下,” 谢渊抬起头,神色坦然,“此密报所言皆为不实!臣遣老陈送棉絮,实为太上皇寒衣单薄,纯属尽孝,并无他意;且老陈送棉絮时被周显的人拦下,并未见到太上皇,何来‘密谈’?周显此举,分明是伪造证据,诬告臣下!”

“诬告?” 萧栎拍案而起,“玄夜卫乃朕亲设,周显是朕信任之臣,他岂会诬告你?再说,你递上的奉迎疏,明摆着是想借巡抚联名逼宫,让太上皇复位,你好做从龙之臣!”

李嵩适时从廊下走入,跪地奏道:“陛下明察!谢渊自恃掌兵部、御史台,权势过大,早已心怀不轨。他倡奉迎之议,实则是想借太上皇之名,架空陛下,独掌朝政!臣近日查到,谢渊与宣府卫副总兵李默私交甚密,李默手握边军兵权,若二人勾结,后果不堪设想!”

谢渊怒声道:“李嵩休要血口喷人!臣与李默往来,皆为边军防务之事,有兵部文书为证;奉迎疏乃十六路巡抚自愿联名,意在安民心、固社稷,绝非‘逼宫’!你与周显勾结,伪造证据构陷臣下,究竟是何居心?”

萧栎揉了揉眉心,显然陷入了两难。他既忌惮谢渊的权势,又担心若真的治罪谢渊,会触怒各地巡抚和边军将士;但若不治罪,又恐谢渊真的 “结连故君”,威胁自己的皇位。

“陛下,” 周显也从外面走入,手持一卷供词,“臣已提审南宫内侍刘公公,他亲口供认,谢渊曾托他给太上皇带话,说‘时机成熟便迎驾还宫’,此供词在此,请陛下过目!”

谢渊定睛一看,供词上的字迹歪歪扭扭,确实像是刘公公的手笔,但他深知刘公公为人忠厚,绝不会轻易作伪证,定是周显用酷刑逼迫所致。“陛下,” 谢渊朗声道,“刘公公年老体弱,周显定是用酷刑逼他伪造供词!恳请陛下命刑部尚书马昂、御史台左佥都御史会同审讯刘公公,若属实,臣甘受其罪;若为伪造,便请陛下治周显‘诬告大臣’之罪!”

萧栎沉吟片刻,道:“传旨,命刑部尚书马昂、御史台左佥都御史即刻入御书房,会同审讯刘公公!”

未过一个时辰,马昂与左佥都御史赶到。刘公公被带上来时,面色苍白,身上有明显的伤痕,显然是受过刑。周显厉声道:“刘公公,你且向陛下、马尚书、左佥都御史说实话,谢渊是不是托你给太上皇带话,要迎驾还宫?”

刘公公颤抖着看向谢渊,眼中满是愧疚:“回…… 回陛下,是…… 是谢太保托我带话……”

谢渊心中一沉,刚要辩解,马昂忽然开口:“刘公公,你且说清楚,谢太保是何时、何地托你带话?带的话具体是何内容?还有,你供词上的字迹,为何与你平日的笔迹不同?”

刘公公被问得一愣,支支吾吾说不出话来。周显见状,急声道:“刘公公,你快说!若有隐瞒,定加重刑!”

“够了!” 马昂厉声喝止,“周指挥使,按《大吴律》,审讯人犯不得用刑逼供,刘公公身上伤痕累累,显然是被你酷刑逼迫!左佥都御史,你且查验刘公公的供词,对比他平日的文书,看看是否为伪造!”

左佥都御史接过供词,与随身携带的刘公公平日所写的宫闱记录对比,片刻后奏道:“陛下,刘公公供词上的字迹虽模仿其笔迹,但笔锋僵硬,与平日流畅的字迹截然不同,显然是被人胁迫所写!”

萧栎的脸色愈发阴沉,看向周显的眼神充满了怀疑。周显慌忙跪地:“陛下,臣冤枉!刘公公所言句句属实,绝非伪造!谢渊结连故君,证据确凿,请陛下明察!”

李嵩也附和道:“陛下,周指挥使忠心耿耿,绝不会诬告大臣。谢渊权势过大,若不及时处置,恐生祸端!”

谢渊见状,知道今日若不表明决心,难以打消萧栎的猜忌。他猛地摘下官帽,免冠叩首,额头重重磕在金砖地面上,发出 “砰砰” 声响:“陛下!臣谢渊对天发誓,从未有过‘结连故君、意图不轨’之心!奉迎疏乃为天下民心,非为个人私利!若陛下仍有疑虑,臣愿以阖家百口性命担保 —— 若有半句虚言,甘受满门抄斩之罪!”

御书房内的檀香燃到了尽头,最后一缕烟缕在晨光中散成虚无,殿内静得能听见萧栎指节摩挲龙椅扶手的轻响。他垂眸望着谢渊 —— 那顶摔在金砖上的官帽滚落在密报旁,谢渊的额头磕出了暗红的血痕,渗在青灰的砖面上,像极了德胜门城楼上溅落的血渍。

记忆突然翻涌上来 —— 那年瓦剌围城,谢渊身中三箭仍死守城门,他在城楼下喊 “谢卿退下”,谢渊却回头笑说 “陛下不退,臣不退”。如今这张布满血痕的脸,与当年城楼上染血的脸重叠在一起,萧栎的心猛地一沉。他拿起案上的密报,指尖抚过 “谢渊托内侍传‘迎驾’之语” 的字句,又瞥了眼那纸明显被胁迫的供词,喉结滚动了两下 —— 他终究是信谢渊的忠,却难消帝王对 “权臣结连故君” 的本能忌惮。

“周显。” 萧栎的声音突然响起,冷得像殿外的霜,“你随朕二十年,竟学会了伪造证据、酷刑逼供?”

周显猛地抬头,脸色瞬间惨白如纸,膝盖一软,重重磕在地上:“陛下饶命!臣…… 臣是一时糊涂,被李尚书误导,才……”

“住口!” 萧栎厉声打断,“误导?玄夜卫掌‘察奸佞’之权,不是让你构陷忠良!本该重罚你流放烟瘴之地,念你曾在永熙帝时缉拿叛党有功,罚俸一年,降为副指挥使,即刻将印信交予谢渊!”

周显的冷汗顺着鬓角往下淌,浸湿了玄色卫袍的领口,他抖着嗓子应 “臣遵旨”,却迟迟不敢起身 —— 他知道,失去指挥使印信,自己再也不是那个能与李嵩勾结的玄夜卫首领,往后只能任人摆布。

“陛下!” 李嵩突然往前迈了半步,笏板攥得指节发白,强压着声音里的颤意,“谢太保虽无‘结连’之实,但‘奉迎太上皇’一事,终究易启流言。若故君还宫,旧党余孽恐借‘复位’之名生事,到时候朝野动荡,悔之晚矣!”

谢渊缓缓直起身,额角的血迹黏住了发丝,他却毫不在意,声音铿锵如钟:“李尚书此言差矣!太祖神武皇帝定鼎后,每日亲往孝慈高皇后宫中问安,未曾因‘怕流言’而废孝仪;元兴帝北伐至漠北,仍命太子每月遥拜孝陵,传‘孝为天下根本,失孝则失民心’。太上皇仁厚,传位陛下时已颁诏‘不预朝政’,何来‘复位’之虞?若陛下奉迎还宫,天下人见陛下孝德,民心必安,社稷自固 —— 这才是真正的‘固本’,而非因噎废食!”

萧栎沉默着,指尖在案上的联名疏上划过 —— 那十六路巡抚的签名墨迹深浅不一,却都力透纸背,字字透着 “民心所向” 的重量。他知道谢渊说得对,可 “故君在侧” 的阴影仍在心头盘旋。良久,他终于开口:“奉迎之事,朕需与内阁学士再议三日,不得外泄。”

话锋一转,他看向谢渊:“你免冠叩首,以阖家担保,忠心可鉴。玄夜卫近年纲纪废弛,你暂代指挥使一职,即刻整肃纪律 —— 凡无故构陷大臣、滥用酷刑者,无论官职高低,一律交刑部审讯!”

谢渊心中一松,悬了半日的心终于落地。他弯腰拾起官帽,戴在头上时,额角的血迹蹭在了帽檐内侧,带来一阵刺痛。“臣遵旨!谢陛下圣明!” 他再次叩首,动作虽缓,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

“退下吧。” 萧栎摆了摆手,目光重新落回密报上,眼底的犹豫仍未散尽 —— 他给了谢渊信任,却也留了后手,三日的 “再议”,既是给内阁台阶,也是给自己留了权衡的余地。

谢渊起身时,右腿因久跪而发麻,踉跄了一下才站稳。他转身走出御书房,刚过门槛,就见秦飞和杨武立在廊下,两人的目光同时落在他的额角,神色一紧。

“太保!” 秦飞快步上前,伸手想扶,却又顿住 —— 谢渊虽狼狈,却仍有太保的威严,“您的伤……”

“无妨。” 谢渊抬手摸了摸额头,指尖沾了点血,他却笑了笑,“周显已被降职,印信暂交我管。但奉迎之事尚未定论,李嵩绝不会善罢甘休。”

杨武递上一块干净的素帕,低声道:“太保先擦擦伤。属下刚接到驿馆消息,山东、山西巡抚又递来奏疏,愿以全省官民名义担保太上皇‘不预朝政’,恳请陛下奉迎 —— 民心都在咱们这边。”

谢渊接过帕子,轻轻按在额角,血迹染在素白的帕上,格外刺眼。“民心是根基,却抵不过帝王的猜忌。” 他望向远处的南宫方向,晨光洒在宫墙的琉璃瓦上,反射出细碎的金光,“萧栎让我整肃玄夜卫,既是信任,也是试探 —— 他要我证明,我掌兵权、管特务机构,仍对他忠心不二。”

秦飞点头道:“属下明白。已命张启带人接管玄夜卫南司,所有密探档案都封存待查,绝不会给周显、李嵩留下把柄。”

“还有南宫内侍。” 谢渊补充道,“刘公公受了刑,让太医院派个可靠的医官去诊治,再派人暗中保护 —— 他是证人,也是李嵩下一步要灭口的目标。”

杨武应道:“属下这就去安排。”

三人并肩走在宫道上,晨风吹过,卷起谢渊官袍的下摆,露出里面磨得发白的衬里 —— 那是他穿了五年的旧袍,德胜门之役时染的血渍洗不掉,便一直留着。

“奉迎之事虽未准,但至少迈过了‘构陷’这关。” 谢渊望着宫墙外的天空,云层渐渐散开,露出一点晴光,“接下来三日,盯紧李嵩的动向 —— 他定会趁内阁议事时,再递谗言。”

秦飞眼中闪过厉色:“属下已派人盯着吏部衙署,若他敢勾结旧党,即刻报知!”

谢渊轻轻颔首,额角的疼痛仍在,却让他更加清醒 —— 这场博弈远未结束,萧栎的猜忌、李嵩的反扑、周显的不甘,都像暗处的荆棘,等着将他绊倒。但他摸了摸怀中的玄夜卫印信,又想起联名疏上那些力透纸背的签名,心中的信念愈发坚定。

片尾

走到午门时,钟鼓楼的晨钟恰好撞响了第五声。浑厚的钟鸣穿透檐角的薄霜,在朱红宫墙上撞出嗡嗡的回响,漫过金水桥,散入灰蒙蒙的天光里。

谢渊停下脚步,抬手按了按额角 —— 黏腻的血迹已半干,与发丝粘在一起,指尖抚过那片刺痛,仿佛还能感受到金砖地面的冰凉,以及叩首时 “砰砰” 的闷响。他回头望去,御书房的方向隐在层层宫阙之后,朱漆殿门紧闭,鎏金的龙纹在晨光里泛着冷硬的光,像一道无形的隔阂,隔住了君臣间仅剩的那点信任。而更远处,南宫的飞檐若隐若现,隐在薄雾中,像一头沉默的困兽,裹着那件旧貂裘的身影,便在那片寒垣里捱着漫长的日子。

帝王的猜忌如影随形,故君的寒困刻在心头,这两头的重量压在肩上,让绯色官袍都显得沉了几分。谢渊低下头,将袖中染血的素帕塞进袍内的暗袋 —— 那帕子上的血痕,是今日以阖家担保的见证,也是他忠直不改的烙印。

风卷着残雪的气息吹过,掀动他的袍角,露出里面磨得发白的衬里,那是德胜门之役时留下的旧痕。他深吸一口气,胸口的沉闷散了些,再抬眼时,目光已无半分犹豫。

抬步跨过午门的门槛,绯色的身影在晨光中愈发孤直。前路纵有李嵩的构陷、周显的反扑,纵有帝王猜忌的暗礁,他也定要走下去 —— 不为权位,不为虚名,只为太祖 “孝治天下” 的遗训,为联名疏上那十六路巡抚的笔力,为天下人眼中 “君仁臣忠” 的期盼。

晨钟的余韵还在皇城上空盘旋,谢渊的脚步没有停顿,一步步走出那道朱红的宫门,走向布满荆棘却也承载着民心的前路。那颗守孝护民的初心,便如这晨钟般,在大吴的宫墙与街巷间,久久回荡,不曾稍歇。

卷尾语

御书房之对,实为大吴朝堂 “忠奸较量” 与 “君心权衡” 的缩影。谢渊以 “免冠叩首、阖家担保” 明志,不仅是对自身忠直的坚守,更是对 “孝治” 祖制的扞卫;萧栎的猜忌与最终的妥协,既彰显了帝王权术的多疑,也暴露了封建皇权下 “礼法” 与 “权欲” 的矛盾。周显伪造证据、李嵩落井下石,虽暂未得逞,却也撕开了官场 “官官相护、构陷忠良” 的黑暗面,印证了 “伴君如伴虎” 的千古箴言。

神武皇帝设玄夜卫本为 “察奸佞”,却因权柄失控沦为构陷工具;谢渊暂代指挥使一职,实为 “拨乱反正”,让特务机构回归本质。这场博弈的意义,远超 “个人荣辱”,实为对大吴 “法治” 与 “人治” 的一次检验 —— 若律法严明,奸佞便无机可乘;若君心多疑,忠良便易遭构陷。

谢渊以阖家担保的,不仅是个人忠直,更是大吴的 “孝治” 根基与法治精神。御书房内的交锋虽已落幕,但 “如何平衡君权与礼法、如何杜绝构陷与奸佞” 的命题,仍值得深思。正如永熙帝所言 “君明则臣忠,臣忠则国兴”,唯有君心明、律法严、臣忠直,方能如神武皇帝所愿,实现 “江山永固,万代绵长”。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m.wuwenshuwu.com)玄桢记伍文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重生七零有空间,被迫成为心机末日青芒我老婆是花木兰开局这么浪,宿主不要老命了?晚年修仙被分手,人死了系统你才来?进球万岁第一婚宠:厉爷娇妻太会撩温宁厉北琛在港综成为神话重穿农家种好田镇国神医万云霆代号修罗最新章节沈浪和苏若雪我给老妈闺蜜当上门女婿医妃娘娘又惑君啦惊魂超市赘婿丹帝八荒神尊永恒之心道门法则开局大帝修为,我打造无敌宗门
经典收藏大明公务员清末小旗兵千年军国重生辞官:祝她和白月光锁死打造异世界钢铁洪流盗墓太子妃【完结】从原始部落到清末三国:开局长坂坡,赵云是我叔?烈焱长歌尘埃山混在大宋江湖的日子我真是个铸剑师我在三国觅登天大明:开局炮轰努尔哈赤横明伏羲夫妻乱世巨枭匡扶汉室,扶持刘备重生废太子,开局贬为藩王汉末一闲人
最近更新穿越后,我从厂仔变成王爷新科状元的搞笑重生路2重生1980,从手搓歼8开始为国铸剑别演了娘娘,本奴才听得见你心声!让你做赘婿,你在朝堂一手遮天?朕乃天命大反派,开局怒斩重生女帝云起惊鸿客一身反骨,你叫我爱卿大明王朝1424:夺舍明仁宗水浒,高启强魂穿晁盖亡国之君?朕开局就御驾亲征岂独无故驸马不要脸,骚衣夜勾栏玉符传奇大明辽国公穿越之原始之路历史中的酒馆明朝的名义唐代秘史铜镜约
玄桢记 青灯轻剑斩黄泉 - 玄桢记txt下载 - 玄桢记最新章节 - 玄桢记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