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寒意,已悄然爬上窗棂。图书馆厚重的玻璃窗上,凝结着一层朦胧的水汽,将窗外萧索的梧桐枝桠晕染成模糊的水墨。苏念坐在靠窗的实习工位上,面前摊开的笔记本电脑屏幕上,光标在“近代民俗与历史文献互证研究”这一行标题下,久久地、徒劳地闪烁着,仿佛也在嘲笑她思路的凝滞。
指尖捏着的签字笔,无意识地转了一圈又一圈,笔尖在指腹留下淡淡的墨痕。屏幕上那份实习报告,关于文献互证的核心部分,依旧是一片刺眼的空白。她已经对着这空白皱了大半个小时的眉头,眉心拧成了一个解不开的小结。学校数据库里相关的论文,不是过于宏观空泛,就是年代久远、论据单薄,与她手头正在整理的这份清末浙东地区特定庙会习俗的田野记录,始终难以形成有力的互文印证。
一种混合着焦虑和挫败的情绪,像藤蔓一样缠绕着她的心。她烦躁地将笔“啪”地一声拍在桌面上,那清脆的响声在相对安静的阅览区引来几道不满的侧目。苏念歉然地缩了缩脖子,目光却不由自主地飘向了历史系办公区的方向。
记忆的碎片悄然浮现。上周五,也是在这个阅览室,她曾向负责指导她实习的陆时砚教授请教过文献难题。当时,他正低头审阅着一沓厚厚的古籍影印件,侧脸的线条在台灯光下显得格外清晰,甚至有些冷峻。听完她的困惑,他并未立刻回答,只是用修长的手指点了点桌面,声音沉静如水:“我记得,办公室角落的书柜底层,好像有几册旧版的《民俗研究丛刊》,是早年一些地方学者的调查报告合辑,或许里面有你需要的东西。不过……”他顿了顿,抬眼看了她一下,那目光深邃,似乎带着点不易察觉的考量,“那些资料比较旧,且是孤本,需要小心翻阅。”
当时苏念只觉心头一喜,并未细想那“不过”后面未尽的含义,想着既然是教授主动提及,借阅应该不难。然而此刻,被报告逼到墙角的窘迫感,让她再也无法等待。那几本旧刊,就像沉在深海的宝藏,散发着诱人的光芒。
“说不定……教授今天在办公室,而且愿意借给我?”她低声给自己打着气,更像是在克服某种无形的障碍。陆教授学识渊博,是历史系最年轻的博导,但那份渊博之下,总透着一股拒人千里的清冷气息,尤其对待学生,要求近乎严苛。苏念记得林薇——陆教授那个活泼开朗的侄女——不止一次半真半假地抱怨过:“我小叔那人啊,看着就跟博物馆里的青铜器似的,又冷又硬,规矩还多,偏偏心又细得跟针尖儿似的,什么都瞒不过他。”
深吸一口气,苏念起身,尽量放轻脚步,像一只小心翼翼靠近光源的飞蛾,穿过阅览室长长的过道,走向历史系那片相对独立的办公区。午后的阳光斜斜地穿过走廊尽头的窗户,在地上投下长长的光斑,空气里漂浮着旧书纸张特有的、带着微尘的干燥气息。
陆时砚的办公室门果然虚掩着,留着一道不足一掌宽的缝隙。里面很安静,只有一种规律的、轻微的“沙沙”声传出来,像是书页被缓慢翻动的声音。苏念的心跳莫名有些快,她停在门前,抬手,曲起指节,在深色的木门上不轻不重地叩了两下。
笃,笃。
门内翻书的“沙沙”声并未停顿。
她等了片刻,里面依然没有传来任何“请进”的回应。那扇虚掩的门,像一道微启的谜题。苏念咬了咬下唇,鼓起勇气,手指微微用力,将那门缝推得更大了一些,然后小心翼翼地探进半个脑袋:“陆教授?打扰您了,我想问问您上周提到的那几本……”
话语戛然而止。
眼前的景象让她呼吸一窒。
陆时砚背对着门的方向,正站在靠墙的一排高大书柜前。他今天穿着一件质地柔软的深灰色高领毛衣,袖子随意地挽到小臂,露出线条流畅的手腕。午后的阳光慷慨地洒落,将他挺拔的身影笼罩在一层温暖的光晕里。他微微低着头,专注地整理着书柜中层散乱堆放的文献资料。那动作不疾不徐,带着一种学者特有的沉静和条理。他身前的地板上,已经整齐地摞好了几小叠分门别类的期刊和线装书。
就在他抬手的瞬间,苏念清楚地看到,他那骨节分明、指节修长的手指间,正稳稳地夹着一本封面泛黄、装帧朴素的旧期刊。封面上,《民俗研究丛刊》几个竖排的繁体字,如同黑暗中骤然亮起的星辰,瞬间攫取了苏念的全部心神!那正是她遍寻不得、魂牵梦绕的关键资料!
仿佛是感应到了门口细微的动静,陆时砚的动作顿了一下,随即转过头来。
他的目光穿过不大的空间,落在了门缝外那张带着紧张和期盼的脸上。镜片后的眼眸深邃依旧,但在看清来人是苏念时,那惯常的清冷似乎被阳光融化了一角,流露出一丝难以言喻的了然。他没有惊讶,也没有询问,只是视线在她脸上停留了一瞬,便自然地垂下眼睑,落回自己手中的那本丛刊上。
然后,在苏念屏息的注视下,他动作极其自然地、仿佛这本丛刊本就该如此处理一般,将它从那摞待整理的文献中单独抽了出来,指尖轻轻拂过封面沾染的微尘,然后转身,几步走到宽大的办公桌前,将它平稳地放在了桌沿靠近门口的这一侧。
“正好在整理旧资料,”他开口,声音是一贯的平稳,听不出太多情绪起伏,像山涧里静静流淌的溪水,“这本,你或许能用得上。”他抬眼,目光再次落在苏念身上,带着一种无需过多解释的笃定,“拿去看吧。”
简单的几个字,却像带着魔力,瞬间驱散了苏念心头盘踞许久的阴霾和焦虑。巨大的惊喜如同温暖的潮水,瞬间淹没了她。她几乎是下意识地跨前一步,彻底推开了那扇虚掩的门,快步走到桌前,双手带着点虔诚的意味,将那本承载着她全部希望的《民俗研究丛刊》紧紧地抱在怀里。纸张特有的陈旧油墨味混合着淡淡的樟脑气息钻进鼻腔,竟让她觉得无比安心。
“谢谢陆教授!太谢谢您了!”喜悦让她忘记了面对这位冷面教授时惯常的拘谨,声音里充满了由衷的感激。
就在这时,喉咙深处传来一阵细微的干涩感。她这才想起,为了赶报告,从早上到现在,除了在茶水间匆匆接的那杯热水,她滴水未进。而那杯水,早已在冰冷的空气和紧张的写作中凉透了,此刻正孤零零地躺在她的工位上。一股强烈的、对温热饮品的渴望涌了上来。她下意识地舔了舔有些干燥的嘴唇,抱着文献,小声地、几乎是无意识地嘀咕了一句,声音轻得像一片羽毛落地:“要是现在能有一口热的就好了……”
这句话纯粹是疲惫和渴望驱使下的自言自语,她根本没指望任何人能听见,更没指望能有什么回应。
然而,陆时砚却听见了。
他整理文献的动作似乎极其细微地停滞了一下,快到让人以为是光影的错觉。他没有抬头看她,也没有接她的话茬,仿佛刚才那句低语只是掠过耳畔的一缕微风。他只是用指尖,随意地朝办公桌靠里侧的一个角落点了点。
“那里,”他的声音依旧没什么波澜,目光依旧落在手头的资料上,“有温蜂蜜水。没开封,干净的。”
苏念顺着他的指尖望去,目光落在桌角那个静静立着的、米白色的保温杯上。
一瞬间,她如同被施了定身咒。
那个保温杯……太眼熟了!简洁流畅的线条,杯盖上那个小小的、微微凹陷的可爱猫爪图案——这分明是她自己的杯子!上周四晚上,她为了赶一份材料,在陆教授办公室待到很晚,离开时走得匆忙,竟然把它忘在了这里。第二天想起来时,她曾忐忑地问过陆教授,当时他只淡淡回了一句:“嗯,看到了。帮你收着了。”之后几天事情一忙,她竟把这茬忘得一干二净。
而现在,它就这样安静地、带着温度的,出现在他的办公桌上。杯壁上,甚至能看到一层薄薄的、因内外温差而形成的水雾,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微光,无声地诉说着它被保存的温度。
一种极其复杂的情绪瞬间攥住了苏念的心。惊讶、恍然、一丝不易察觉的窘迫,最后都汇成了一种难以言喻的暖流,悄然注入心田。原来他一直替她收着,甚至……此刻杯子里还装着温热的蜂蜜水?
她的脸颊有些发烫,讷讷地伸出手,指尖触碰到杯壁时,一股恰到好处的温热感迅速传递过来,熨帖着她微凉的手心。她拧开杯盖,动作带着点小心翼翼的试探。一股清甜的、带着淡淡花香的蜂蜜气息立刻飘散出来,沁人心脾。她凑近杯口,温热的液体滑入口中,顺着干涩的喉咙一路向下,那恰到好处的甜意和暖意,仿佛瞬间融化了四肢百骸的疲惫,也让她心底某个角落,不受控制地微微发慌——那是一种被细心关照后,既陌生又让人心尖发颤的悸动。
原来,林薇那句“看着冷淡,其实心细得很”,并非夸张。这份细心,藏在了帮她收好的旧刊里,藏在了这杯温热的蜂蜜水中,无声无息,却重若千钧。
她抱着文献和温暖的保温杯,再次真诚地道谢:“陆教授,真的……非常感谢您。”声音里多了一份沉甸甸的感动。
陆时砚只是微微颔首,目光依旧专注在眼前的文献上,仿佛这不过是举手之劳,不值一提:“去吧,好好写报告。”
苏念抱着这份沉甸甸的“收获”,脚步轻快地离开了办公室。走到门口时,她忍不住又回头看了一眼。
阳光正好,透过明亮的玻璃窗,大片大片地倾泻在室内。陆时砚重新坐回了办公桌后,微微低着头,专注地翻阅着一本厚重的典籍。金色的光斑跳跃在他浓密的发顶,为他冷硬的侧脸轮廓镀上了一层极其柔和的光晕,那线条似乎也因此变得温软了许多,不复往日的冷峻。窗外,冬日里略显稀疏的梧桐枝叶在他身后的玻璃上投下斑驳摇曳的剪影,构成了一幅静谧而温暖的画面。
林薇那句带着嗔怪又透着亲昵的话语,再次清晰地回响在耳边:“我小叔那人,看着冷淡,其实心细得很……”
那一刻,苏念清晰地感觉到,自己的心跳,毫无预兆地漏跳了半拍,随即又咚咚咚地加速起来,快得让她有些心慌意乱。她像被什么烫到似的,猛地收回视线,几乎是抱着那本“救命稻草”般的文献和温暖的杯子,逃也似的快步跑回了自己的实习工位。
回到熟悉的位置,她深吸了几口气,才勉强平复下那阵莫名的心悸。放下文献,她将那个失而复得的保温杯珍而重之地放在桌角,指尖无意识地蹭过温热的杯壁,那温度仿佛带着电流,一直传到心底。
迫不及待地翻开那本珍贵的《民俗研究丛刊》,泛黄的书页在指尖发出沙沙的轻响。她小心翼翼地翻动着,寻找着与自己课题相关的蛛丝马迹。翻到扉页时,一张折叠整齐的素色便签纸,静静地滑落下来,飘落在她的笔记本上。
苏念疑惑地捡起便签。
上面是几行遒劲有力、风骨卓然的钢笔字迹,她一眼就认出是陆时砚的笔迹。内容简洁至极,却精准无比:
“第三章第四节,《瓯江流域岁时祭祀中的巫傩遗风考》,内有清末苍南县某村落庙会的详实记录,尤以‘神轿过境’与‘巫祝祷辞’部分,与你所记田野材料中‘神像巡游’及‘祈福仪式’存在显着互证关系,可重点参考。此节论述清晰,案例具体,切中肯綮,应能解你目前困局。”
这行字,如同黑暗中骤然亮起的明灯,精准无比地指向了她报告中最核心、也是让她最束手无策的“互证”难题的症结所在!她苦苦寻觅、百思不得其解的关键连接点,竟然就这样清晰地呈现在这张小小的便签纸上。他甚至提前帮她筛选好了最相关、最有价值的部分,并直接点明了互证的核心点!
一股巨大的暖流,比刚才那杯蜂蜜水带来的暖意更加汹涌澎湃,瞬间席卷了苏念的全身。原来,他不仅记得她需要什么文献,不仅替她收好了杯子还细心地准备了温热的蜂蜜水,他甚至……在她开口之前,就已经翻阅过这本资料,并且精准地找到了对她最有价值的信息!
这份无声的、沉甸甸的关照,远超了普通师生关系的范畴。它像冬日里悄然而至的暖阳,不声张,却足以融化冰雪。
苏念捏着那张薄薄的便签纸,指腹感受着纸张的纹理和墨迹的微凸。她抬起头,目光再次不受控制地投向历史系办公区的方向,虽然隔着书架和墙壁,什么也看不见。但那个沐浴在阳光下的、专注而清冷的身影,却清晰地浮现在她的脑海里。
她低下头,将那张珍贵的便签纸轻轻抚平,夹回到文献的扉页。然后,她伸出手臂,将那个盛满温蜂蜜水的保温杯,温柔地、充满珍惜地抱在了怀里。温热的杯壁紧贴着她的手臂,源源不断地传递着暖意。她低下头,脸颊轻轻蹭了蹭光滑的杯盖,上面那个小小的猫爪图案似乎也在对她微笑。
“谢谢……”这两个字,在她心底最柔软的地方,无声地、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带着无尽的感激,和一丝连她自己都尚未完全明晰的、悄然萌动的悸动。这份谢意,不仅为了解燃眉之急的文献和暖心的蜂蜜水,更为了那份洞察秋毫的细心和那未曾言明却沉甸甸的期许。
窗外,冬日的阳光似乎更加灿烂了一些,透过玻璃,在桌面上投下明亮的光斑。苏念深吸一口气,带着那份由内而外焕发的暖意和清晰的方向感,重新打开了那份让她困扰许久的实习报告文档。指尖落在键盘上,灵感如同解冻的春泉,开始汩汩流淌。她明白,真正的努力,从来不是孤军奋战,那些来自师长润物无声的关怀与指引,如同暗夜里的星光,照亮了前行的路途,也点燃了心中不灭的灯火。此刻,她要用这份温暖和明晰的思路,写出最有力量的文字,不负韶华,亦不负那份藏在细节深处的守护。人生的征途充满荆棘,但总有些微光,能穿透迷雾,指引我们坚定前行,在奋斗中书写属于自己的华章。
喜欢岁时予你请大家收藏:(m.wuwenshuwu.com)岁时予你伍文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