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洛阳城已经开始疏散居民了。
虽然蒋鼎文早就下达了疏散命令,但这项工作需要的不是命令。
是充足的资金。
南京城里的居民不知道要跑吗?
没有钱,就意味着无法购买到粮食,而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如果连基本的温饱都无法保证,又怎么能有力气继续前行呢?
此外,没有交通工具,就算成功出城,一个人在民国时期的乡下又能走多远呢?毕竟那时候的交通条件非常有限,道路崎岖不平,而且可能还会遭遇各种危险和困难。
更重要的是,如果一个人就这样跑了,那么他在城里辛苦积攒下来的家当又该如何处理呢?这些家当可能是他多年的心血和积蓄,是他生活的保障。
如果没有了这些钱,即使跑到了大后方,又怎么能在那个陌生的环境中生存下去呢?毕竟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生活本就艰难,没有经济基础,恐怕连最基本的生存都成问题。
要撤离居民,许粟首先要做的,就是拨出一笔钱,给城里的居民补偿他们搬家的损失。
虽然经过官员的层层贪污,到居民手上已经没多少了,但这是在国府治下,有钱拿就不错了。
然后许粟派出自己的警卫营开始登记集合洛阳城里的居民,使用运输营的汽车把他们送到新安。
在那里,百姓们可以乘上卸完军火弹药的火车前往大后方。
转用如此着急,是因为处于巩县的菊兵团给许粟发来了一份电报。
如果许粟再不投降,鬼子攻下洛阳后,就要执行不封刀的命令了。
许粟不是光头,可以把几十万百姓丢下自己逃命,他一边作战,一边开始尽力转移民众。
尽管他的力量是有限的,只能把城里的百姓转移出去,但这也基本够了。
鬼子下乡搞屠杀是常事,但至少百姓可以跑,不至于被堵在城里等死。
洛阳城里转移的人流嘈杂不已,城外的防御战线上却陷入危险的宁静中。
菊兵团正在集结兵力。继上次进攻失败后,菊兵团已经改变了进攻策略,变分路进攻为集中一点。
攻击重点就放在洛阳东部防线的核心东马坡阵地。
这里是2 师的指挥中心和重迫击炮营的驻扎地,只要鬼子从东面进攻,他们首先遭到的就是密集的迫击炮炮弹。
要是鬼子一集结大部队,东马坡阵地上的通讯兵就可以呼叫邙山上的炮火支援。
上次鬼子进攻,被这些炮火炸惨了。
2 师去渑池的时候,把自己的通讯部队留下了。
菊兵团像以往一样,凭借着自己携带的火炮开始轰击洛阳的外围防线,准备一举突破的时候,被无线电呼叫来的炮火炸的差点当场崩溃,几个炮兵小队当场全灭。
但是当他们想要反击的时候,发现根本做不到。
二战中的反炮兵技术很差,只能通过有限的几种手段进行反击,更不要说邙山炮兵的观测和射击分为两个部分独立运行,这给鬼子的反击造成了更大的麻烦。
要突破许粟给他们设立的炮兵体系,几乎是不可能的。
就算鬼子通过测算,强行展开反炮兵作战,鬼子也没有办法确认反击效果。
邙山上的炮火停了,这是因为他们的反击奏效了?还是许粟的炮兵转移阵地了?
这一切都无从得知。
鬼子只知道,自己再次进攻的时候,密集的炮火又一次覆盖了过来。
这次,鬼子通过无线电侦察,已经确定了设立在东马坡阵地的炮兵观察所的位置。
他们集结了两个大队作为主攻部队,准备一举攻克东马坡。
鬼子一开始行动,游荡在鬼子营地搜索营官兵就发现了动静,情报立刻汇报到了许粟的指挥部。
许粟调兵遣将加强防御的同时,专门给邙山炮台打了一个电话:“告诉时小毛,让炮兵团结束休息,进入炮位,准备战斗。”
鬼子不知道自己的炮火反击造成的效果,时小毛则最清楚不过,一点损失都没有造成。
在邙山之上,一座座炮台巍然矗立。这些炮台是经过了大量民夫的辛勤劳作才得以建成。
这里原先只是一些天然的山洞,许粟在原有的山洞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的挖掘和扩建。
经过民夫们艰苦的修筑,洞口处修筑了坚固的钢筋水泥炮台。这些炮台不仅坚固耐用,而且设计精巧,上面还特别加装了在国内很少见的伪装网。
山洞内,通过炸药的爆破,几条坑道被开辟出来,它们相互连接,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炮兵阵地。这些坑道不仅方便了兵力和物资的囤积,还使得火炮的转移变得更加便捷。
为了进一步保护炮台,许粟在外围用沙袋垒起了几堵高墙。这些高墙环绕着炮台,形成了一道坚固的防线,有效地缓冲了炮弹的冲击力,保护了炮台内部的人员和装备。
前一次进攻,鬼子炮兵的反击大部分打到了山上的空地上,只有几发炮弹打到了炮台前。
鬼子这些威力有限的山炮炮弹只是把邙山炮台外围的沙袋炸开了,把一分钱都不要的沙土扬的满天都是。
配属炮台的工兵部队十几分钟就把工事重新修筑好了。
接到许粟命令时,时小毛正在邙山炮台的指挥部里听着通讯室里大功率电台中传来的前线呼叫声。
作为洛阳防线的根本,许粟给邙山炮台配备了最好的物资,充足的肉食,良好的医护,加强的辅助部队,只要许粟有的,邙山炮台都有。
时小毛拿起听筒接受许粟的作战指令后,转身对一旁的参谋长说道:“让各小组就位,开始检查火炮状态,准备响应前方呼叫。”
“一号炮台准备就绪。”
“二号炮台准备就绪。”
“三号炮台准备就绪。”
……
“全体炮台准备就绪。”
“团长,前线阵地的坐标已经发送过来了。”
在指挥部那宽敞而略显阴暗的房间里,一面巨大的洛阳地区地图如同一幅展开的画卷般挂在墙上。
这地图不仅尺寸惊人,而且绘制得极其精细,每一条河流、每一座山丘都清晰可见。此刻这张地图已不再是单纯的地理标识,而是被炮兵参谋们用各种颜色的线条和符号划分成了密密麻麻的小格子。
参谋们围坐在地图前,他们的目光紧盯着那些小格子,不时地在上面指指点点,低声议论着。
时小毛站起身来,他手中握着一根细长的指挥棒,走到地图前,用指挥棒轻轻地点了一下其中一个小格子:“立刻炮击2637地区。”
参谋们立刻忙碌起来,他们根据时小毛的命令,开始对炮击方案进行进一步的完善。这个过程就像是一场精密的手术,每一个细节都需要反复推敲和确认。
经过一番紧张而有序的工作,炮击命令被层层传达下去,最终到达了炮位。此时,炮位上的士兵们收到的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指令,而是一连串复杂的数据。
“全排准备射击!”炮长们高声喊道,士兵们迅速行动起来,他们熟练地调整着炮口的方向,装填炮弹,设置引信。
“2637号目标,敌人步兵,二号装药,瞬发引信,三发急速射,放!”随着炮长的一声令下,全团火炮同时发出怒吼。
炮弹像流星一样划过长长的天空,以惊人的速度掠过正在倾斜机枪火力的步兵阵地。它们与重迫击炮炮弹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道致命的弹幕,如雨点般砸进了鬼子的进攻队列中。
刹那间,剧烈的爆炸声震耳欲聋,火光冲天。猛烈的炮火在鬼子的进攻队列中构建起了一道无法逾越的火墙,将他们困在了死亡的陷阱之中。
被机枪火力挤压在一起的鬼子们惊恐万分,他们刚刚试图起身逃离这恐怖的场景,却被接踵而至的炮弹炸成了碎片。弹片横飞,血肉四溅,鬼子们的惨叫声被爆炸声淹没,现场一片惨不忍睹。
前线阵地上,遭到鬼子重兵进攻心急如焚的连长拿着电话大声呼叫着:“打得好,打得好,我要给炮兵请功啊。”
这时,鬼子后方传来轰隆隆的发动机声。
鬼子的装甲部队上来掩护步兵撤退了。
“快。”刚刚撂下电话准备带队发起反冲击的连长又转了回来:“呼叫炮火支援,把鬼子的坦克压下去。”
派驻到连里的炮兵观察员,手持着军里统一发放的炮击坐标手册,神情专注地开始汇报。他的声音清晰而坚定,通过步话机传递给连里的指挥官。
这些炮击请求如同涓涓细流,源源不断地汇聚到了位于东马坡的电台中。在那里,楚文仔细地聆听着每一个请求,迅速而准确地进行研判。他根据敌人的进攻方向、兵力分布以及我方的防御态势,将这些请求按照轻重缓急进行分类。
然后,楚文将这些信息上报给邙山炮台。邙山炮团的官兵们在接到命令后,立刻展开紧张的计算工作。
随着一声声震耳欲聋的巨响,邙山炮团的一轮轮炮火如倾盆大雨般倾泻到了鬼子的进攻队列中。
流程周而复始,炮击持续不断,缺少压制火力的菊兵团始终没有办法在冒着炮火突破洛阳防线。
即使他们已经集中了以往攻击同样国军阵地所需要的数倍的兵力,仍然毫无进展。
一天下来,疲惫的鬼子只能退回了攻击出发阵地。
然而,夜色降临后,他们的噩梦真正降临了。
喜欢抗战:后勤充足,以血入局请大家收藏:(m.wuwenshuwu.com)抗战:后勤充足,以血入局伍文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