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过了几天,林凡终于等来了他心目中的“最佳时机”。
天气晴朗,微风,海面相对平静。潮汐表显示下午将有一个较长的平潮期。而今日的气运,是稳妥的【白银】。
“就是今天了。”林凡深吸一口气,下定了决心。
出发前,他在家中,确认四周无人后,集中精神,沟通了视野中的虚拟屏幕。
“兑换【初级藻类培养液(小份)】。”
气运值被扣除了相应数值,下一刻,一个巴掌大小、触手温润的古朴陶瓷宽口瓶凭空出现在他手中,沉甸甸的。
瓶口用木塞密封,隐约能感觉到里面盛装着某种液体。
他小心地晃了晃,几乎听不见水声,显得很是浓稠。
林凡仔细端详了一下这个充满古意的瓶子,然后找来个更大的塑料水桶,将培养液小心地倒入其中,又按照一种模糊的感觉(更像是系统使用说明的直接灌输而非文字),加入了大量干净的海水进行稀释、搅拌,直到液体变成一种非常浅淡、几乎看不出颜色的透明状。
他带上这桶稀释后的培养液,驾船驶向“林氏一号”渔场。
到达目的地后,他没有像往常一样立刻开始作业,而是先驾船绕着他投放人工鱼礁的那片小区域缓缓转了几圈,仔细观察了水面和礁石的情况,确认和往日无异。
平潮期即将到来,海流的力量明显减弱。
林凡看准时机,将船停在人工鱼礁区的上风向。
他提起水桶,用一个水瓢,开始均匀而缓慢地将稀释后的培养液泼洒向以人工鱼礁为中心的一小片海域。
他泼得很仔细,尽量让液体分散开,避免过度集中。
整个过程悄无声息,没有任何炫目的光彩或者奇特的现象发生。
透明的液体融入海水,瞬间就消失无踪,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只有微微荡漾的海面,映照着阳光,一如既往。
做完这一切,林凡放下水桶,心里有些忐忑,又充满了期待。
他不知道这点东西到底能起多大作用,甚至不确定是否真的会有效果。这更像是一次遵循系统指引和自身知识推断的郑重尝试。
他在附近停留了比平时更久的时间,一边进行着常规的捕捞(白银气运下收获依然不错),一边不时观察着那片水域的变化。
海水依旧湛蓝,看不出任何异样。
没有突然冒出的奇异藻华,也没有鱼儿疯狂聚集的景象。一切如常。
直到夕阳西下,该返航了,海面依旧平静。
林凡略微自嘲地笑了笑:“也是,怎么可能立竿见影……又不是魔法。总要有个过程吧。”
他收拾心情,驾驶船只返航。
虽然表面看不出变化,但他心里却种下了一颗期待的种子。
他开始想象着,在肉眼看不见的水下,那些微小的、有益的藻类细胞正在被激活、分裂、生长……为这片小小的生态系统注入新的、细微的活力。
晚上,他在笔记本上郑重地记录下今天的操作:
“4月7日,天气晴,西南风二级,平潮期。于‘林氏一号’人工鱼礁区,投稀释后【初级藻类培养液】一小桶。持续观察。”
记录完毕,他感觉完成了一件重要的事情。
气运值也因为“成功进行初步生态改造尝试”(系统判定)而有了微小的增长。
接下来的日子,他决定更频繁地来到这片区域,不仅仅是为了捕捞,更是为了观察。用眼睛看,用之前学到的知识去推断,去感受这片海可能发生的、细微的变化。
第一次的“投喂”就在这样平静无波中结束了。没有惊天动地的变化,只有播种者无声的期待和持之以恒的观察。
投下培养液后的几天,林凡几乎每天都会去“林氏一号”渔场报到,气运从【黑铁】到【白银】不等,但他的主要目的已不仅仅是捕捞,更多的是观察。
他变得格外留意人工鱼礁区附近的海水颜色、透明度,以及附着在礁石上的那些生物的变化。
起初两天,肉眼似乎看不出任何区别,海水依旧是那片海水,礁石依旧是那些礁石。
但他并不气馁。他知道生态的变化是缓慢而细微的。
直到第三天,天气晴朗,气运是【青铜】。他像往常一样,将船划近人工鱼礁区,准备进行例行捕捞时,忽然注意到了一点不同。
那些他最早投放的、表面粗糙的旧砖石和水泥构件上,原本只是零星附着的一些墨绿色、毛茸茸的苔藓状藻类,似乎……颜色更深了一些,覆盖的范围也好像扩大了一点点?
他不敢确定是不是心理作用。他小心地俯下身,几乎将脸贴到水面上,仔细观看。
没错!确实比之前更茂密了些!而且,在这些深色的藻类之间,似乎还多了一些极其微小的、类似硅藻之类的褐色附着物,让礁石表面看起来不再那么光秃秃的。
更让他惊喜的是,他看到几只平时不太常见的小型螺类,正吸附在那些新生的藻类上,缓慢地啃食着。甚至还有一两只非常微小的、几乎透明的小虾苗在礁石缝隙间快速游动!
这片小小的区域,似乎正在变得更加“生机勃勃”!
这个发现让林凡心头一喜。
虽然变化极其微小,但这无疑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说明培养液很可能真的起了作用,促进了基础生产者(藻类)的生长,进而开始吸引和滋养更高级的消费者(螺、小虾苗)。
而这些小生物,未来又将成为更大鱼类的饵料!
这是一个正向循环的开始!
林凡压抑住内心的激动,没有声张,只是更加仔细地观察和记录下这一切。
他今天捕捞时,也特意避开了这片正在孕育生机的核心区域,只在周边作业。
收获依旧不错,青铜气运加上渔场本身的资源,足以让他满意而归。
回村时,遇到几个同样归来的渔民。
“小凡,今天收获咋样?”
“还行,老样子。”林凡笑着回应,拍了拍船舱里的鱼获,“够吃够用。”
“还是你稳啊,我们这跑远地方,有时候还比不上你在近处转转。”一个渔民感慨道。
“运气,都是运气。”林凡依旧是万年不变的说辞。
但只有他自己知道,这份“稳”,背后有多少观察、学习和小心翼翼的尝试。
晚上,他在笔记本上详细记录下了今天的发现:
“投液后第三日,人工鱼礁区观察到藻类附着明显增多,出现小型螺类和虾苗活动迹象。生态链底层显现增强趋势。需持续观察。”
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甚至超过了第一次捕获大龙虾时的暴富惊喜。
这是一种看着自己亲手播下的种子,悄然破土而出的成就感,踏实而长久。
他甚至开始琢磨,等以后资金再充裕一些,是不是可以尝试投放一些更适合藻类附着和贝类生长的基座?
或者引进一些本地特有的、经济价值高的贝类苗种,比如牡蛎或者扇贝,在这片已经开始“肥沃”起来的小环境里进行试验性养殖?
道路似乎越来越清晰了。
窗外月色正好,海风送爽。
林凡觉得,这样一点点学习、一点点尝试、一点点看着自己的努力化作实际成果的日子,真是充满了乐趣和希望。
喜欢渔夫:我的渔村首富路请大家收藏:(m.wuwenshuwu.com)渔夫:我的渔村首富路伍文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