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无话,窗外唯有寒风呼啸,想象中的夜袭并未发生。或许正如高鉴所料,对方在城内投鼠忌器,又或者只是在等待更好的时机。
翌日清晨,两人简单用过客栈提供的、谈不上可口的朝食后,高鉴吩咐道:“定澄,今日你留在客栈,看好马匹和行李,莫要轻易出门。我出去探探风声,看看最近有无北上的大型商队。这世道,单人匹马太过危险,若能随大队同行,总能安全些。”
张定澄点头应下,经过昨日的冷静,他已明白莽撞无益,沉声道:“高兄放心,我省得。你独自外出,务必小心。”
高鉴笑了笑,拍了拍腰间被棉袍遮掩的环首刀:“放心,黎阳城内,他们还不敢明目张胆如何。”说罢,他戴上范阳笠,压低帽檐,融入了清晨清冷的街道人流中。
黎阳城虽恢复了些许生机,但街头巷尾弥漫的紧张与萧条依旧挥之不去。高鉴先是去了城北的车马市和镖行聚集的区域。正如所料,世道混乱,盗匪蜂起,敢于此时组织大规模商队北上的行商寥寥无几。几家大镖局门前冷落,伙计直言近期并无承接往幽州、河北方向的大镖。
倒是有几支小商队正在招募零散的人手护卫,打算冒险北上行商。但高鉴远远观察了一下,那些商队规模小,护卫人员良莠不齐,眼神闪烁,与其说是寻求保护,不如说更像是碰运气,甚至难保其中是否就藏着黑吃黑的勾当。跟随这样的队伍,恐怕比单独行走更加危险。
正暗自皱眉,思忖着是否要冒险雇佣几个看起来可靠的护卫单独上路时,他无意间在一条相对热闹的茶肆街,听到几个看似行商模样的人正在唉声叹气地交谈。
“…这日子没法过了!漕运时断时续,各地关卡盘剥得又狠!生意难做啊!”
“谁说不是呢!唉,要是孙行首还在就好了,至少还能帮着大伙儿说道说道,疏通下关系…”
“孙德胜孙行首?唉,别提了,如今这光景,他怕是也难做。听说他如今主要心思都放在替朝廷筹措军马粮草上了,咱们这些小生意,怕是顾不上了…”
“孙德胜?”高鉴心中一动,停住了脚步。这个名字,勾起了他尘封的记忆。
渤海高氏,虽非崔、卢、李、郑那般顶尖的一流高门,但在河北之地也算颇有根基的士族。尤其北齐高欢强行将自身血脉与渤海高氏攀附关联后,更是无形中抬升了渤海高氏在河北的声望与影响力。即便北齐覆灭,其家族底蕴犹存,枝蔓延伸于河北官场、民间。高鉴的父亲高巍,生前曾任渔阳郡郡尉,负责一郡军事治安,虽非显宦,却也是实权职位。
约莫六七岁时,高鉴依稀记得家中来过一位名叫孙德胜的客人。那人是个精明的马贩子,常年奔波于塞外突厥与中原之间,将突厥良马贩至幽州已获利颇丰,若能运至洛阳、长安,更是利润惊人。但马匹贸易历来受朝廷严格管制,关卡税吏盘剥极重。孙德胜不知如何打通关节,找到了时任渔阳郡尉的高巍,希望能在其辖境内行些方便。父亲高巍为人豪爽,且深知与这些豪商交往利弊,在不违背大原则的前提下,确实给予了孙德胜一些关照,助其打通了从幽州南下的关键环节。一来二去,两人也算有了些交情。孙德胜每次来,都会给年幼的高鉴带些塞外的小玩意。
后来听说这孙德胜生意越做越大,不仅限于马匹,也开始涉足粮草、布帛等大宗贸易,人脉越来越广。没想到,他如今竟在这黎阳混成了商业行会的行首!
“这真是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高鉴心中顿时升起一丝希望。孙德胜此人,重利,但也重义(至少表面如此),念旧情。自己虽与他不算深交,但凭着父亲当年的些许香火情,或许能请他帮个忙?他如今是行会行首,能量不小,安排两个人随某支可靠的队伍北上,或者至少指点一条相对安全的路径,应该不是难事。
打定主意,高鉴不再犹豫。他向茶肆伙计打听清楚了黎阳商业行会的所在位置——位于城东较为繁华的地段,一座三进的宽敞院落。
整理了一下衣冠,高鉴深吸一口气,向着商业行会走去。能否顺利离开黎阳,或许就看此举了。他心中盘算着该如何措辞,既能唤起对方旧情,又不至于显得过于乞怜,还需保持士族子弟应有的分寸与体面。
喜欢山河鉴:隋鼎请大家收藏:(m.wuwenshuwu.com)山河鉴:隋鼎伍文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