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伯年老师关于“如何看问题”的教诲,像一颗投入心湖的石子,激起的涟漪尚未平息,一项更具体、也更核心的任务就落到了我的肩上——学习“内参的写法”。
这天上午,王处长把我叫到他的隔断里,神色比平时更加严肃。他递给我几份装订好的材料,封面印着醒目的“内部参考·机密”字样。
“小林,这是近期刊发的几期内参,你仔细看看。”王处长指了指材料,“内参,是为省委省政府领导提供决策参考的重要渠道,也是我们政策研究室存在的核心价值所在。它的写法,和普通的报告、简报有本质区别。”
我接过那几份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材料,感觉手里沉甸甸的。这就是传说中能直通省里最高决策层的内参?我强压下内心的激动,郑重地点了点头。
“内参写作,第一要义是问题导向。”王处长开始阐述,语气如同在讲授一门精密的科学,“它不是工作总结,不是成绩汇报,而是要敏锐地发现改革、发展、稳定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趋势,特别是那些带有苗头性、倾向性,或者下面不敢报、不愿报、报不准确的问题。”
我立刻想起了王伯年老师对那份农业技术简报的剖析——“只报喜,未报忧”。内参,就是要报那些“忧”,而且是具有前瞻性和警示意义的“忧”。
“第二,情况要准。”王处长加重了语气,“内参反映的情况,必须经过反复核实,数据要真实可靠,信息来源要清晰。决不能道听途说,主观臆断。一个失实的信息,可能会误导领导决策,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真实性是内参的生命线。”
“第三,分析要深。”他继续道,“不能光摆现象,要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背景、可能带来的影响和发展趋势。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也要借鉴现代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分析工具。分析要透彻,要能抓住本质。”
“第四,建议要实。”王处长看着我,“提出的政策建议,要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能是空泛的口号,要具体,要明确由哪个部门负责,可能需要什么样的配套措施,预计会产生什么效果。好的建议,应该是领导看了之后,觉得‘这个可以研究’或者‘这个可以试试’。”
他停顿了一下,让我消化这些要求,然后补充了最关键,也最微妙的一点:“第五,把握分寸。内参是内部参考,但同样要注意影响。反映问题要客观,但措辞要严谨,不能激化矛盾,不能影响稳定大局。这个‘度’的把握,最难。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和对政策的深刻理解。”
我一边飞快地在心里记着,一边暗自咋舌。这五点要求,每一点都重若千钧,远比抄写文件、练习书法要复杂和深刻得多。它要求的是敏锐的洞察力、严谨的求证精神、深刻的分析能力和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以及对政治分寸的精准把握。
“你先看看这几份内参,重点体会它们是如何体现这五点要求的。”王处长说,“然后,最近下面报上来一些关于‘价格双轨制’下市场秩序混乱的情况反映,材料比较散乱。你试着把这些材料梳理一下,看看能不能提炼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点,不需要你写完整的内参,就先列个提纲,或者写个情况摘要。这是你第一次接触内参素材,大胆想,谨慎落笔。”
“是,处长!我一定认真学,仔细梳理。”我感受到了一种被信任的激动,也感到了巨大的压力。
回到座位上,我迫不及待地翻开那几份内参。里面的文章果然与普通的报告截然不同。有的揭露了某地国有企业“三角债”问题已严重影响正常生产;有的分析了沿海地区出现的“炒地皮”现象及其潜在金融风险;还有的反映了一些地方农民负担过重,干群关系紧张。文章数据详实,分析鞭辟入里,建议具体明确,语言犀利而又不失稳重。
我看得心潮澎湃。这才是真正“做事”的感觉,是能够影响现实、推动变革的工作!相比之下,我之前那些关于热水瓶、抹布、甚至抄写文件的纠结,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然而,兴奋过后,是更深的敬畏。我知道,以我现在的水平,离独立完成这样的内参还差得太远。王处长让我梳理“价格双轨制”的材料,正是对我学习能力和问题意识的第一次实战检验。
我深吸一口气,将王处长关于内参写作的五点要求写在笔记本的扉页上。然后,摊开那些关于“价格双轨制”的零散材料——下面地市的汇报、群众的来信摘报、报刊上的相关讨论——开始运用王伯年老师教的“如何看问题”的方法,以及王处长强调的内参写作要点,试图从这些纷繁的信息中,寻找那个能称之为“问题”的蛛丝马迹。
笔尖在纸上划过,我知道,我正在叩响一扇新的大门。门后,是政策研究室工作的核心,也是我理想中“为民服务”可能得以实现的一条路径。这条路,注定布满荆棘,但也充满了挑战与魅力。
喜欢官海浮沉:我的三十年仕途笔记请大家收藏:(m.wuwenshuwu.com)官海浮沉:我的三十年仕途笔记伍文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