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在华北平原上轰隆前行,像一头不知疲倦的铁兽。车厢里,林致远依旧靠着隔板站着,怀里紧紧抱着他的干粮包裹,仿佛那是他全部的家当,也是他与身后那个贫瘠家乡最后的纽带。
赵瑞龙果然去而复返,手里还多了两瓶冒着凉气的汽水。他轻松地穿过拥挤的过道,将一瓶橙黄色的“北冰洋”塞到林致远手里。
“喏,冰镇的,透心凉,心飞扬!”赵瑞龙自己先仰头灌了一大口,发出满足的喟叹,“这鬼天气,简直要人命。还是卧铺车厢好点儿,有风扇。”
林致远握着那冰凉玻璃瓶,手心传来的舒爽让他几乎喟叹出声。他犹豫了一下,看着赵瑞龙那不容拒绝的笑容,低声道:“谢谢……多少钱?我给你。”
“啧,见外了不是?”赵瑞龙摆摆手,毫不在意,“一瓶汽水儿而已,咱现在可是校友了,将来还是哥们儿!”他目光扫过林致远怀里露出一点的葱花饼,又看了看他脚上那双崭新的、与这身打扮格格不入的解放鞋,很自然地转移了话题,“你这站一路也够累的,要不咱挤挤坐会儿?”他说着,就往林致远旁边那已经坐了三个人的长条座椅边缘挪了挪屁股。
那抱着孩子的妇女不满地嘟囔了一句,但还是勉强让出了一点缝隙。
林致远有些窘迫,但在赵瑞龙热情的拉扯下,还是侧着身子,半个屁股挨着座椅边坐了下来。这一坐下,他才感觉两条腿像灌了铅一样沉重麻木。
“你是哪儿的人啊?”赵瑞龙随口问道,眼神里带着一种对“异域风情”的好奇。
“林家洼,林源县的。”林致远回答。他知道林源县在全省是出了名的贫困县,说出这个名字时,他下意识地挺直了背脊,仿佛不想被看轻。
“林源?”赵瑞龙果然挑了挑眉,但语气里没有太多轻视,更多的是某种印证,“哦,知道知道,革命老区,穷是穷了点,但民风淳朴。我爸……呃,我以前听人说过。”他话到嘴边拐了个弯。
林致远“嗯”了一声,低头看着手里的汽水,瓶壁上凝结的水珠滑落,在他粗糙的手掌上留下湿痕。他学着赵瑞龙的样子,小心地喝了一口。那甜滋滋、带着强烈气体冲击感的味道,是他从未体验过的。乡下只有井水和几分钱一包的糖精。
“好喝吧?”赵瑞龙笑道,“等到了北京,哥们儿带你吃涮羊肉,喝北冰洋管够!”
林致远笑了笑,没接话。涮羊肉?那对他来说,是只在书里听过的东西。
这时,旁边一直看书的那个沉静男生合上了那本厚厚的《存在与虚无》,揉了揉眉心,似乎也被他们的谈话吸引了。他看向林致远,友善地笑了笑:“林源县?我有个远房亲戚也在那边,确实不容易。”
他的声音温和,带着一种让人安心的力量。林致远对他印象很好,点了点头。
“对了,哥们儿,你叫?”赵瑞龙显然对这位气质独特的同龄人也很有兴趣。
“陈默。”男生简单回答,伸出手,先跟赵瑞龙握了一下,然后又伸向林致远。他的握手有力而短暂,不像赵瑞龙那样热情外放,也不像林致远那样拘谨。
“陈默……好名字,人如其名。”赵瑞龙咂摸了一下,又看向他手边的书,“《存在与虚无》?萨特的?可以啊哥们儿,看这么深奥的书,哲学系的?”
陈默摇摇头,淡淡一笑:“不是,法律系。随便看看,打发时间。”
“法律好!将来不是大法官就是大律师,前途无量!”赵瑞龙竖起大拇指,然后又指向自己,“我,经管系,赵瑞龙。他,林致远,中文系。咱们这算是文、法、商三巨头在火车上胜利会师了啊!”他说话总带着一种夸张的戏剧感,让林致远有些想笑,又有些羡慕他的自来熟和自信。
陈默也被他逗笑了,推了推眼镜:“巨头不敢当,都是去求学的。”
三人之间的气氛轻松了不少。赵瑞龙是天生的谈话中心,他从北京的天气谈到即将开始的校园生活,又从时下流行的歌曲谈到国家正在进行的“价格闯关”,知识面之广,让林致远暗自咋舌。他大部分时间都在沉默地听着,像一块干涸的海绵,贪婪地吸收着这些来自更广阔世界的信息。
陈默话不多,但每每开口,往往能点到要害,或者提出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当赵瑞龙高谈阔论“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这种社会现象时,陈默会轻轻说一句:“这只是转型期的阵痛,知识的价值长远来看必然回归。”当林致远偶尔鼓起勇气,磕磕巴巴地问一个关于“市场经济是不是资本主义”的朴素问题时,陈默会耐心地用他能理解的方式解释计划和市场的区别,没有一丝不耐烦。
林致远感觉到,赵瑞龙和陈默,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一个像一团火,热烈、外放,渴望燃烧和照耀;一个像一潭深水,沉静、内敛,蕴含着不易察觉的力量。
夜幕渐渐降临,车窗外的景物模糊成一片片移动的暗影。车厢里疲惫的人们以各种奇特的姿势陷入睡眠,鼾声、梦呓声、孩子的哭闹声此起彼伏。
赵瑞龙终于扛不住,回他的卧铺车厢睡觉去了。临走前还拍着林致远的肩膀说:“坚持住,明天就到了!”
座位上的人换了一波,林致远终于得到了一个靠窗的位置。他依旧不敢睡得太沉,怀里抱着包裹,头一下一下地磕在玻璃窗上。
陈默也没有睡意,他收起书,看着窗外无边的黑暗,忽然轻声问林致远:“林同学,你去燕华,想学什么?”
林致远愣了一下,没想到陈默会问这么“正式”的问题。他想了想,老实地回答:“我……我不知道。我们老师说,中文系是万金油,好分配工作。我就是想……跳出农门,吃上商品粮。”这是最真实,也最朴素的愿望,说出来甚至有些羞耻,尤其是在陈默这样的人面前。
陈默并没有嘲笑他,反而点了点头:“很实在的想法。生存是第一位的。”他顿了顿,看着林致远在车窗反射中有些模糊的脸,“不过,燕华园里,除了知识,还有很多别的东西。那里是思想的汪洋,你会看到很多不同的船,驶向不同的方向。重要的是,找到你自己的灯塔。”
思想的汪洋……自己的灯塔……林致远默默咀嚼着这些话。对于一个从小到大目标只有“考上大学”的农家子弟来说,这些词语太过遥远和抽象。但他能感觉到陈默话语里的真诚和某种期望。
“那……你的灯塔呢?”林致远鼓起勇气反问。
陈默沉默了片刻,车窗上映出他清亮的眼神:“我想看看,这个国家,究竟应该走向何方。而我们,又能做些什么。”他的声音不高,却像锤子一样敲在林致远心上。
这个话题太宏大了,林致远一时不知该如何接话。他低下头,又看到了怀里母亲烙的饼。他默默地掰下一大半,递给陈默:“陈默,你饿不饿?尝尝我娘烙的饼。”
陈默看着那块卖相并不好看,甚至有些干硬的饼,没有一丝犹豫,接了过来,认真地道谢,然后咬了一口,慢慢咀嚼着。
“很好吃,有麦子的香味。”他评价道。
林致远心里一暖,也拿出自己那块小一点的饼,就着已经不那么冰凉的汽水,吃了起来。这是他在这个拥挤、嘈杂、充满未知的旅途上,吃过最安心的一顿饭。
后半夜,林致远终究是扛不住疲惫,抱着包裹,歪在座位上睡着了。他做了一个光怪陆离的梦,梦里有时而清晰时而模糊的赵瑞龙和陈默的脸,有冒着气泡的北冰洋汽水,有母亲站在村口老槐树下眺望的身影,还有陈默口中那片无边无际、名为“沧溟”的思想的海洋……
他不知道的是,在他沉沉睡去的时候,陈默借着过道昏暗的灯光,又翻开了那本《存在与虚无》,笔尖在“人是自由的,人即是自由”这句话下面,划下了一道浅浅的线。
而卧铺车厢里,赵瑞龙躺在还算舒适的中铺,并没有立刻入睡。他双手枕在脑后,望着车顶,嘴角噙着一丝玩味的笑意。“林致远……有点意思。陈默……更不简单。这大学四年,看来不会无聊了。”
绿皮火车,载着三个出身、性格、志向迥异的年轻人,也载着一个时代朦胧的期望与躁动,坚定不移地撕裂黑暗,向着黎明前的北京,呼啸而去。
喜欢官海浮沉:我的三十年仕途笔记请大家收藏:(m.wuwenshuwu.com)官海浮沉:我的三十年仕途笔记伍文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