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我震撼之际,我来到了新的场景。
“嘿哟嘿哟,这边的灯再高点儿!”“快,把蜡烛都点上,可别误了时辰!”一阵热闹的呼喊声便扑面而来。
眼前的景象让我瞬间陷入了一场盛大庆典的旋涡。
街道两旁挂满了各式各样的灯笼,而主角,无疑是那些形态各异的鱼灯。
大的鱼灯足有几层楼高,在一群壮汉的合力抬举下,威风凛凛;小的鱼灯则小巧玲珑,被孩子们欢欢喜喜地提在手中,蹦蹦跳跳。
有游客正在打听:“大叔,这是什么活动呀,怎么这么热闹?”
大叔笑着说道:“小伙子,你可算是赶上了我们汪满田的鱼灯会,这可是传承了600多年的老习俗,每年正月十三到十六,那是必定要热闹一番的。”
大叔兴致勃勃地给小伙讲起了鱼灯会的起源。
我也一起听听。
“听老辈子人说,在明代初期,咱这汪满田村每年都遭火灾,那火势一起,好多人家的茅草屋就烧没了,日子过得苦哟。
后来请了个风水师,风水师说呀,是村西‘上石焙’的石镜被太阳一照,热量反射到屋顶才起火的。
他就指点村民用竹片和棉纸扎成鱼灯,在元宵节的时候抬举巡游,说这样能得神鱼护佑,驱赶邪气。
嘿,你还别说,从那以后,火灾还真就少了,这活动也就一直传到了现在。”
大叔说得绘声绘色,我仿佛能看到当年村民们为了祈求平安,扎制鱼灯的忙碌场景。
“这鱼灯可不简单呐,它承载着我们对祖先的敬拜,也寄托着家家户户祈求平安的愿望。
‘鱼水’之意能冲抵‘火镜石’,还寓意着年年有余、多子多福,这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智慧。”
大叔一脸自豪地说道。
说话间,他们走到了一户人家门口,屋内几位村民正忙着制作鱼灯。
大叔指着那些材料,对小伙说道:“你瞧瞧,这竹子啊,得是村后山上五年左右的毛竹青片,韧性好。
这纸呢,是轻薄柔韧、遇水不破、透光性佳的绵纸,用面粉糨糊裱糊,再用毛笔或记号笔彩绘,蜡烛作光源,这样做出来的鱼灯才地道。”
只见一位老师傅正熟练地劈着毛竹,将其分成粗细不等的竹篾。
“这竹篾得烘烤一下,让它变软,才好弯曲定型。”
老师傅边说边把竹篾放在火上烤,不一会儿,竹篾就变得软塌塌的,老师傅顺势将它们弯成鱼头、鱼身、鱼尾的形状,然后用绳子扎紧。
“各节之间上下以绳扣相连,头节、中节腹部置纵木,这样方便扛抬。”老师傅耐心地讲解着。
旁边一位妇女正在糊纸彩绘,她把绵纸小心翼翼地用糨糊粘在骨架上,拉平后,拿起毛笔开始描绘。
“你看这鱼头,额上得绘个硕大的‘王’字,金色眼球要鼓起,嘴上唇两根翘八字鱼须,嘴下唇还有流星喷管。鱼鳞呢,黑、青、红三种颜色选一种绘制就行。”
妇女的笔触细腻,不一会儿,一条栩栩如生的鱼灯便初现雏形。
小伙看得兴致勃勃!
我不禁感叹,这小小的鱼灯,竟凝聚了如此多的心血与技艺。
“咱们村有六个鱼会,每个鱼会都有个鱼头,也就是会长。各个鱼会扎制的鱼灯,那也是各有特色。”
大叔继续介绍道。
“你看那大鱼灯,长约7米,高约3米,有三节,里面得点上一百多支蜡烛,每盏灯得二十多人抬着游,那场面,可壮观了。还有那些小鱼灯,长1米以下,点数支烛,由孩子们提着游,可有意思了。”
正说着,一群孩子提着小鱼灯跑了过来,叽叽喳喳像一群欢快的小鸟。
“叔叔,你看我们的小鱼灯,好看吧!”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小女孩笑着对我说。
小伙连忙点头称赞:“好看好看,你们做得真棒!”
小女孩开心地笑了,蹦蹦跳跳地跟着小伙伴们跑远了。
大叔看着孩子们的背影,说道:“这些小鱼灯啊,不仅是孩子们的玩具,更是传承的希望。从小让他们参与,以后这鱼灯会才能一直办下去。”
随着天色渐暗,鱼灯会最重要的环节——巡游,即将开始。
广场上,旗幡猎猎作响,上面绘着精美的图案。大开锣被敲响,“哐哐哐”的声音在村子上空回荡,宣告着一场盛大仪式的开启。
先是薄刀形灯开路,灯光闪烁,宛如夜空中的流星。
接着,人扮的狮子登场,它们在街道上跳跃、翻滚,引得围观群众阵阵喝彩。
随后,鲤鱼化龙灯领头的大鱼灯队缓缓前行。
大鱼灯在抬灯人的步伐中,摇头摆尾,气势恢宏。
鱼嘴不时喷发流星,那绚烂的光芒在夜空中绽放,如同梦幻般的场景让我不禁屏住了呼吸。
跟在大鱼灯后面的,是少女们提着的花篮灯,她们身姿轻盈,笑容甜美;少男们舞着狮灯、猴灯,动作矫健有力;还有儿童杂灯,形形色色,充满了童趣。
整个巡游队伍宛如一条五彩斑斓的巨龙,在村子的大街小巷蜿蜒前行。
所到之处,家家户户都放起了爆竹,“噼里啪啦”的声音此起彼伏。
那浓郁的烟火气息,混合着人们的欢声笑语,将整个村子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周围的人们脸上都洋溢着幸福和自豪的笑容。
一位大妈激动地说:“每年就盼着这几天,看到鱼灯巡游,心里就踏实,感觉这一年都顺顺利利的。”
在巡游的过程中,不仅有本村的村民,还有不少慕名而来的游客。
一位来自外地的年轻人拿着相机,不停地拍摄着,嘴里还念叨着:“这太震撼了,这种传统文化真的太有魅力了。”
我想,这或许就是汪满田鱼灯会的魅力所在,它不仅是汪满田村村民的精神寄托,更是吸引着外界目光,让传统文化得以传播的一扇窗口。
一位老者感慨地说:“现在时代发展快,好多老手艺、老习俗都慢慢没了。但咱这鱼灯会,不管多难,都得传承下去。这是我们汪满田的根,也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贝。”
老者的话让我深思,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像汪满田鱼灯会这样的传统文化,正面临着诸多挑战,但同时也有着新的机遇。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非遗文化,这为它们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当最后一盏鱼灯缓缓归位,鱼灯会落下了帷幕。
热闹了几天的村子,渐渐恢复了平静。
但那璀璨的鱼灯、热闹的巡游场景,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
这次与汪满田鱼灯会的邂逅,让我深入了解了这一传承600多年的民俗活动背后的文化内涵。
它不仅仅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是汪满田村村民对祖先的敬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集中体现。
我心中默默祝福,希望这承载着千年文化的鱼灯会,能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继续熠熠生辉,传承不息,让更多的人领略到它的独特魅力。
喜欢谁还在用现金啊!请大家收藏:(m.wuwenshuwu.com)谁还在用现金啊!伍文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