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东省的春天,似乎来得比往年更早一些。才刚过三月,省委大院里的几株老玉兰便已迫不及待地绽出大朵大朵的白花,在湛蓝的天幕下,显得格外雍容华贵。阳光是和暖的,透过刚刚抽出嫩绿新芽的梧桐树枝叶,在地面上投下细碎而明亮的光斑,微风拂过,光斑便轻盈地跳跃,仿佛一曲无声的、欢快的乐章。
这是一幅安宁祥和的画卷。大院外,省城京州市的主干道上,车流如织,却秩序井然。新升级的智能交通系统,让每一个红绿灯的切换都高效合理,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拥堵。街道两旁,商铺窗明几净,巨大的玻璃幕墙反射着阳光,勾勒出现代化都市的繁华轮廓。公园里,广场上,老人们悠闲地打着太极,孩子们欢快地追逐嬉戏,人们的脸上,大多洋溢着一种满足而平和的神情。
是的,经过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与持续不断的“优化”,汉东省呈现出一派“政通人和”的景象。在高育良书记的主导下,经济数据报表上,各项指标稳步增长,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财政收入,都保持着令人满意的增长率。几家大型国企经过重组改制,重新焕发生机,成为利税大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新的项目不断落地,预示着未来的增长潜力。就连曾经风波不断的大风厂,也在新的管理层接手后,走上了正轨,工人们拿到了久违的奖金,脸上的愁容被笑容取代。
这一切,都被巧妙地总结、提炼,包装成了备受瞩目的“汉东经验”。省内的理论专家、笔杆子们在高育良的指导下,日夜奋战,将高育良长期以来倡导的“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治理理念,系统化、理论化,撰写成一系列分量十足的长文,连续在国家级的重要理论刊物上发表。文章深刻阐述了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将传统的道德教化与现代的法治理性有机融合,以实现社会的长效稳定与和谐发展。文中引经据典,从孔孟之道到德国古典哲学,再结合汉东省的具体实践案例,显得既有历史纵深感,又有现实针对性。
很快,“汉东经验”引起了各方关注。几个兄弟省份的考察团接连来访,他们参观井然有序的社区、高效运转的政务服务中心、以及作为“德治”示范点的某些传统文化教育基地。考察团成员们对汉东表现出的稳定、繁荣与发展势头赞不绝口。在陪同考察的间隙,高育良总会以其特有的、充满学者气息的从容风度,向客人们娓娓道来他的施政理念:
“治理一个大省,如同烹小鲜,关键在于火候的拿捏。法治是刚性框架,确保社会运行不偏离轨道,是底线;德治则是柔性滋养,提升社会的文明温度和道德水准,是高线。刚柔并济,宽严相济,方能实现真正的和谐。我们不能满足于没有坏人,更要努力让大家都争做好人。这就是古人所说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他的话语,总能引来一片钦佩的目光和由衷的赞叹。高育良很享受这种氛围。在他看来,这不仅仅是对他个人能力的肯定,更是对他一生追求的政治理想和学术理念的一种验证。他仿佛看到,自己正从一位封疆大吏,向一位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理论家、政治家蜕变。这种精神层面的成就感和历史定位的期许,远比单纯掌握权力更让他感到满足。
他的办公桌上,除了日常待批的文件,还摆放着一沓厚厚的书稿清样。书名暂定为《治理的智慧:德法兼济与现代秩序》。这是他多年来理论思考和执政经验的结晶,出版社已经催了几次,希望能在下一次全国性的重要会议召开前出版,以期产生更大影响。高育良对此事极为上心,几乎利用了所有业余时间进行最后的修订和润色。他甚至会为某个概念的精准表述,某个历史典故的恰当引用,而与吴惠芬讨论至深夜。
此刻,傍晚时分,高育良难得地准时回到了家。餐厅的灯光明亮而温暖,桌上摆着几样精致的家常小菜,都是他喜欢的口味。吴惠芬接过他脱下的外套,熟练地挂好,脸上带着一如既往的、得体而温和的笑容。
“今天气色不错,”吴惠芬为他盛了一碗汤,“看来考察团对‘汉东经验’评价很好?”
高育良接过汤碗,用勺子轻轻搅动,热气氤氲中,他的眉眼显得舒缓了许多。“嗯,反应很热烈。尤其是对我们将社区网格化管理与传统文化宣讲相结合的做法,很感兴趣。这说明,我们的方向是对的。”
“是啊,能把这些年的实践上升到理论高度,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这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吴惠芬在他对面坐下,语气中带着支持,也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审慎,“不过,育良啊,我最近看一些网络上的评论,似乎对‘汉东经验’也有不同的看法。”
高育良舀汤的手微微一顿,抬眼看她:“哦?什么看法?”
“倒也不是什么尖锐的批评,”吴惠芬斟酌着词句,“主要是觉得,我们强调的‘德治’和‘稳定’,在某些具体的执行层面上,会不会……稍微压抑了那么一点点的活力?或者说,个性?”
高育良轻轻哼了一声,放下汤勺,拿起筷子:“一管就死,一放就乱。这是我们的老问题了。没有稳定的秩序,何来的活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有些人,尤其是那些坐在书斋里的知识分子,总喜欢空谈自由、个性,却不了解基层治理的复杂性。汉东能有今天的局面,来之不易啊。”
他的语气中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感,以及对于自己所开创局面的珍视。吴惠芬笑了笑,不再继续深入这个话题,转而道:“同伟今天下午是不是来汇报工作了?我看他车在院里停了一会儿。”
“嗯,”高育良夹了一筷子青菜,点了点头,“主要是政法委那边的常规工作汇报,还有就是关于全省‘天网工程’三期升级建设的方案。他做事,还是那么雷厉风行,效率很高。”
吴惠芬观察着丈夫的神色,看似随意地说:“同伟现在是越来越有担当了。政法系统这一摊子,被他打理得铁桶一般。我听说,现在下面的人,不怕纪委,倒是最怕政法委的‘大数据筛查’和‘常态化督导’。”
高育良咀嚼的动作慢了下来。他当然听出了吴惠芬的弦外之音。祁同伟掌控下的政法系统,尤其是通过程度具体负责的那些部门,其权力和影响力确实在与日俱增。“天网工程”不再仅仅是治安监控,它已经深入到了社会管理的方方面面,与信访、舆情、甚至部分经济领域的数据挂钩,形成了一套极其精密的社会管控体系。这套体系高效,甚至可以说是高效得令人咋舌,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能被迅速捕捉、分析、定性、处理。汉东省因此成为了全国闻名的“最安全省份”,上访量断崖式下降,网络空间“清朗”,几乎看不到任何负面舆情。
这种“安全”和“稳定”,确实是高育良能够从容推行其“德治”理念的基础,也是“汉东经验”得以光鲜展示的重要前提。但有时候,高育良内心深处也会掠过一丝难以言喻的不安。这种无处不在的“监控”和“精准管理”,与他理想中那种基于道德自觉和法治共识的“和谐”,似乎存在着某种本质上的差异。后者应该是发自内心的,是“有耻且格”;而前者,更像是一种外在的、强力的规训。
他想起刚才祁同伟汇报时,提到利用大数据模型对重点区域、重点人群进行“行为预测”和“风险干预”,那自信满满、一切尽在掌握的神情。祁同伟说得没错,这套方法确实能防患于未然,将许多矛盾化解于萌芽状态。但高育良却隐隐觉得,这似乎过于依赖“术”了,与他所追求的“道”,那个基于文化和价值认同的更高层次的治理境界,渐行渐远。
“同伟的能力是突出的,”高育良放下筷子,拿起餐巾擦了擦嘴角,语气平稳,“没有他稳住大局,很多理想化的东西也难以落地。只是……惠芬啊,有时候我在想,我们这‘汉东经验’,这‘德法兼济’,最终留下的,会是什么呢?是那些写在文章里的理论,还是……这套高效但或许失之生硬的管理技术?”
吴惠芬沉默了片刻,给高育良的杯子里续上热水。“育良,你是在担心同伟?”
高育良没有直接回答,目光投向窗外已然降临的夜幕,以及远处城市璀璨却显得有些规整的灯火。“我担心的不是同伟个人。我担心的是,一种趋势。权力和技术的结合,可以带来效率,但也可能形成一种路径依赖。当我们过于习惯用技术手段解决所有问题时,会不会忘记了治理最终是关于‘人’的学问?忘记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功夫?”
他顿了顿,声音低沉了一些:“同伟他……毕竟和我们的成长经历、知识背景不同。他更相信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这本身没有错,甚至是他的优点。但我总希望,他在‘术’之上,能更多地去体会‘道’的层面。位高权重者,心中当有敬畏。”
吴惠芬轻轻叹了口气:“他现在羽翼已丰,不再是当年那个需要你处处提点、遮风挡雨的学生了。你的话,他自然会听,但能听进去多少,又能领会多少,就要看他自己的悟性和造化了。说到底,路是他自己在走。”
高育良默然。吴惠芬的话,点破了他内心那层隐约的忧虑。他和祁同伟,早已不是简单的师生或上下级。他们是政治盟友,是权力结构中的两极,共同塑造了汉东的现在。但这座共同构建的大厦,其根基是否完全一致?未来的走向,是否还能如他最初所设想的那样?
他端起茶杯,吹开浮叶,呷了一口。水温正好,但心底的那一丝疑虑,却如同杯底未能沉净的茶梗,微微摇曳,难以抚平。他重新将目光投向桌上那沓书稿清样,《治理的智慧》几个大字在灯下格外醒目。这智慧,真能驾驭得了那日益庞大、精密且蕴含着巨大能量的权力机器吗?这“繁花着锦”般的盛世图景之下,是否潜藏着不易察觉的暗流?
他不知道答案。或许,时间会证明一切。而现在,他只能继续沿着既定的道路走下去,用更多的理论、更多的文章、更多的“汉东经验”,来巩固这来之不易的局面,也来印证自己毕生的追求。
“书稿最后两章,我再斟酌一下措辞。”高育良对吴惠芬说,仿佛要将那丝疑虑驱散,“特别是关于‘现代性困境与传统治理资源转化’的部分,我觉得还可以更深入一些。”
“好,我帮你泡杯浓茶。”吴惠芬站起身,温柔地应道。
夜色中的省委大院,愈发静谧。玉兰花在月光下静静绽放,香气幽远。这一片“繁花着锦”的盛景,看上去是如此的稳固、和谐,仿佛可以永远持续下去。只有极少数身处其中的人,才能感受到那花瓣之下,支撑着这一切的枝干内部,那细微而不可逆的生长与张力。
《宦海狂澜:祁同伟再胜天半子》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伍文书屋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伍文书屋!
喜欢宦海狂澜:祁同伟再胜天半子请大家收藏:(m.wuwenshuwu.com)宦海狂澜:祁同伟再胜天半子伍文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