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栖村的非遗工坊里,秋日的阳光透过竹编花窗,在地面上织出细碎的光影。空气中飘着竹篾的清香与陶土的湿润气息,混杂着孩子们清脆的笑声——这里正在进行“非遗Ip开发计划”的首批创作,几十张矮木桌拼在一起,桌上摆满了粗细不一的竹篾、揉好的陶泥、彩色的棉线,还有孩子们画满科幻涂鸦的草稿本,封面上歪歪扭扭写着“我的宇宙飞船”“外星小伙伴的家”。
传统文化事业部的陈曦穿着一身素色棉服,袖口沾着点陶泥,正蹲在一张木桌旁,看着十岁的小宇编竹篾。小宇手里的竹篾是张师傅特意挑选的“三年生青竹”,柔韧性刚好,他想编一艘“有斗拱的宇宙飞船”,却在“飞船翅膀”的编织处卡了壳。“你看,编斗拱的时候,要先把主篾固定好,再像搭积木一样穿插副篾。”张师傅走过来,粗糙的手指捏着细竹篾,手把手教小宇绕篾、打结,“就像咱老房子的房梁,主副篾搭稳了,飞船才能‘飞’去宇宙。”
小宇眼睛一亮,跟着张师傅的动作调整竹篾,还特意在飞船的“舷窗”处编了个小小的星图——那是他从《星尘归途》海报上看来的北斗七星。“张爷爷,我要让飞船带着竹编的星星去外星!”他举着半成品,竹屑还沾在指尖,脸上却满是骄傲。陈曦笑着拿出手机,拍下这一幕:“等飞船编好,我们会给它做个小底座,上面刻上你的名字,还有‘竹编技艺·宋代传承’的字样,让买它的人都知道,这是用老手艺做的科幻飞船。”
另一张木桌旁,吴阿婆正教孩子们捏陶土。十二岁的阿雅想做一个“外星能量容器”,她把陶泥揉成扁圆形,又捏出三个尖尖的“能量角”,还在容器表面用竹刀刻出细细的纹路。“阿婆,这些纹路是‘能量通道’,外星朋友往里面放能量,纹路就会发光!”阿雅解释道。吴阿婆笑着帮她修整容器的边缘,指尖沾着陶泥,动作轻柔得像在呵护易碎的珍宝:“咱们老辈人捏陶,讲究‘三分塑,七分修’,你这纹路刻得好,有咱宋代‘刻花陶’的影子,再修修边缘,就更精神了。”
孩子们的作品渐渐成型:竹编的宇宙飞船有的带着斗拱结构的“能量舱”,有的用彩色棉线编出“星际飘带”;陶土的外星容器有的做成花朵形状,有的刻着类似太极的“平衡纹路”,还有的在底部捏了小小的竹编纹路——那是孩子们偷偷学的,想让非遗技艺“藏”在细节里。陈曦把这些作品摆放在工坊的展示架上,阳光照在上面,竹篾泛着温润的光,陶土透着质朴的质感,明明是充满科幻感的造型,却满是东方老手艺的温度。
“这些作品不只是‘玩具’,是‘会说话的非遗’。”在项目发布会上,陈曦抱着一个竹编宇宙飞船模型,站在聚光灯下,身后的大屏幕播放着孩子们创作的花絮——张师傅教编斗拱、吴阿婆修陶坯、孩子们举着作品欢笑的画面。她轻轻转动飞船,展示着细节:“这艘飞船的‘主体框架’用的是宋代‘十字编’技法,‘翅膀’用的是‘斜纹编’,连‘能量舱’的小格子,都是老辈人编竹篮时常用的‘六角眼’。我们会在每个衍生品的包装里,放一本小小的说明书,告诉大家这些竹编、陶艺技法的历史,还有它们和《星尘归途》科幻设定的联系——比如竹编的‘透气孔’,对应飞船的‘能量散热口’;陶土容器的‘密封边’,对应外星能量的‘防泄漏设计’。”
商业开发的链路清晰而温暖。云栖文创联合了国内知名的文创品牌,为孩子们的作品设计包装:竹编飞船用环保纸盒,盒面印着孩子们的创作手稿;陶土容器配着棉麻收纳袋,袋子上绣着“非遗·科幻”的字样。这些衍生品会在《星尘归途》的官方商城、线下影院以及合作的文创店同步发售,定价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既有适合孩子的平价款,也有适合收藏的精致款。
更让人动容的是公益的闭环。陈曦在发布会上公布了“非遗公益账本”:每卖出一件竹编飞船,就有5元存入“云栖村小艺术教育基金”;每卖出一件陶土容器,就有8元注入基金。“这些钱会用来给村小买艺术器材——比如新的陶轮、各色的竹篾,还会请张师傅、吴阿婆每周去学校上非遗课,让孩子们能一直做自己喜欢的创作。”她指着大屏幕上的照片,那是村小的旧陶艺角,只有几个破旧的陶盆;而新的陶艺角已经在筹备中,画面里画着崭新的陶轮、整齐的陶泥架,还有孩子们期待的笑脸,“上周我们用第一笔预售款,给村小买了二十斤新陶泥,阿雅和小宇放学后就去捏了新的外星容器,说要送给《星尘归途》的演员们。”
发布会的尾声,陈曦请上了几位孩子和非遗传承人。小宇举着自己编的竹编飞船,大声说:“我以后要编更大的飞船,带着竹篾去外星!”张师傅看着孩子们,眼眶有些发红:“我编了一辈子竹编,以前总怕这手艺没人学,现在看到孩子们喜欢,还能编出宇宙飞船,觉得这手艺活过来了。”吴阿婆也笑着说:“陶土是老祖宗传下来的,现在能让它装着‘外星能量’,走得更远,是好事。”
陈曦站在他们身边,看着这些充满生命力的作品,声音里带着感动:“我们做‘非遗Ip开发计划’,不是为了卖多少商品,是想让大家知道,老手艺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老物件’——它能编出飞向宇宙的飞船,能捏出装着未来的容器;也想让孩子们从小就明白,他们祖先的智慧,不是过时的,是能对话未来、走向星辰大海的。当他们拿着自己编的竹编飞船,知道这是用宋代的手艺做的,他们会骄傲,会觉得‘我们的文化很厉害’——这份文化自信,比任何商业收益都珍贵。”
发布会结束后,不少观众围着展示架,有的拿起竹编飞船细看,有的询问陶土容器的故事,还有家长当场下单,说要给孩子买一个,让孩子知道“老手艺能做科幻”。陈曦看着这一幕,想起工坊里孩子们沾着竹屑的笑脸,想起张师傅粗糙却灵巧的手,突然觉得,这些小小的非遗作品,就像一座座桥——一边连着千年的东方文化,一边通向浩瀚的宇宙未来;一边载着孩子们的童真创意,一边托着公益的温暖初心。而这座桥,终将让非遗技艺在新时代里,焕发真正的生命力。
喜欢文娱:我的十年隐居藏着文娱半壁请大家收藏:(m.wuwenshuwu.com)文娱:我的十年隐居藏着文娱半壁伍文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