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河山

品涩居士

首页 >> 大宋河山 >> 大宋河山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大唐第一熊孩子神魂至尊铁血大帅:我有千万大军前方高能北宋大表哥将明无双帝业邪龙狂兵我在大唐卖烧烤武道剑修林辰薛灵韵
大宋河山 品涩居士 - 大宋河山全文阅读 - 大宋河山txt下载 - 大宋河山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44章 风流大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阅读记录

晏殊,字同叔,其年幼而颖慧过人,三岁能认字,五岁能题诗作对,作《题所居道傍白塔》诗曰:“白塔青松古道西,塔高松矮不能齐,时人莫讶青松小,他日松高塔又低。”七岁已博览群书,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乡里间视为神童。

景德元年,江南按抚张知白闻知,极力举荐晏殊进京。次年,十四岁的晏殊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千名考生同时入殿参加考试,他从容应试,援笔立成,受到宋真宗的嘉赏。第三天复试“赋”时,晏殊看了题目,回奏皇帝:“这个题目,臣十天前才作过。请陛下另外出题。”真宗十分赞许他的诚实,又对他的文章十分欣赏,当殿赐“同进士出身”,成为最年幼的进士。后从秘书省正字官至知制诰,进礼部侍郎,后又任礼部、刑部、工部尚书,同平章事兼枢密使,世称“大晏相公”。

大晏有多牛?试举之——范仲淹、孔道辅、王安石等均出自其门下;韩琦、富弼、欧阳修等经他栽培、荐引,都得到重用。韩琦连任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宰相;富弼身为晏殊女婿,但殊举贤不避亲,晏殊为宰相时,富弼为枢密副使,后官拜宰相……

嗯,其七子、世称“小晏”的晏几道,最善制词,其词在诸名胜中,独可追逼花间,高处或过之。

高俅如此“抬爱”,王棣自是“何德何能”、“万万不敢当”的。

不过嘛,他既已决定要走科举这条路,苏轼及李格非都是科场前辈,正儿八经的进士,正好可以请教有关科举的相关事宜。

本朝初,礼部贡举设进士、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三传、学究、明经等科。科目虽多,但莫重于进士一科。进士历来为朝廷所重视,士子亦趋之若鹜,人才亦多出于此科。凡贡举者,须经解试、省试、殿试而跃龙门。

解试,是由诸州、开封府、国子监将合格举人贡入礼部的一种考试。另外,专为现任官员无出身而应进士举者所设立的“镖厅试”,和以避亲为主,兼有照顾性质的“别头试”,也属于解试范围。地方州府所举行的解试,一般都于秋季举行,故又称“秋斌”。州试时,由诸州判官主持报考进士的士子的考试,由录事参军主持其余各科的考试。如果考官不懂经义,可选次一级的官员充任,但要经判官监考。试卷上要加盖“长官”之印,考官和监考官还要在试卷后面签名。

解试通过的考生称为“举子”或“贡生”,于当年冬季集中到京师,于次年春初参加“省试”。所谓“省试”是因就试尚书省而得名,实为礼部所主持。

殿试,实际上是省试的一种复试形式,始于太祖开宝六年。殿试头名者,即“状元”。

宋沿五代旧制,设进士、九经、五经、开元礼(后改开宝礼)、三史、三礼、三传、学究、明经、明法等科,进士科以外的各科,常合称“诸科”。神宗时,废诸科,另设“新科明法”,元佑时废。皆以进士科为重。

至于开科取士的时间,则经数度变化。太宗末年起连停科举五年,真宗初又连续举行三年,后行间年一举,以后又渐行间隔二年一举,但还不是定制,所有停举年都要下诏“权停贡举”。英宗治平三年,“诏礼部贡院,今后每三年一开科场”,确定了“三年大比”的制度,为后世所沿袭。

明年,恰逢辛未科省试春闱。

关于本朝科考,王棣大体是知晓的,但终究知之不详,经苏、李二人细细说来,遂“豁然开朗”。

至于科考内容,他倒是特意了解过,毕竟苏轼是反对王安石科举改革的,此时倒不好多问,只心里默默回忆了一番。

熙宁四年二月,王安石在所拟改革科举的中书札子中,认为:“古之取士,皆本学校,道德一于上,习俗成于下,其人材皆足以有为于世。”因此他提出“宜先除去声病偶对之文,使学者得以专意经义”。“贡举新制”规定,应举人不再考试诗赋、帖经、墨义之类,而以《诗》、《书》、《易》、《周礼》、《礼记》为本经;《论语》、《孟子》为兼经。同时废罢明经诸科,另设明法科,凡是原先应试明经诸科,而又“不能改试进士”科的,考明法科,“试以律令《刑统》大义断案,中格即取”。新的明法科,时称新科明法。

神宗皇帝言:“今谈经者人人殊,何以一道德,卿所着经,其以颁行,使学者归一。”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以“新学”派的观点撰注《诗义》、《书义》、《周礼义》,合称《三经新义》,于熙宁八年颁布学校,作为教科书。此后,《三经新义》成为科举考试的依据,以此选拔拥护改革的官员。元佑时,新学派遭到打击,但理学派、蜀学派,都还是小学派而未受到重视,只提出“王安石不当以一家私学,令天下学官讲解”,并不得引用王安石的《字说》,而要求用“诸家之说”,以及考试“添诗赋”,但未恢复帖经、墨义。

简而言之,时下取士,经义、诗赋并重。

后世的高考被形容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在王棣想来,此时的科举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啊。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想要进士中试,何其难也。

彼时进士科取士比例极低,尤其是本朝初更是令人发指,“建隆元年,进士十九人。二年,进士十一人。三年,进士十五人。四年,进士八人。乾德二年,进士八人……八年,进士三十一人,诸科二十四人。”宋太宗即位后,开始突破一百大关,有时一科竟达到三百多人。但此时每科的取士人数还没有定制,即所谓“贡举之疏数,取士之多寡,惟上所命”。直到仁宗皇祜四年始规定:“进士限四百人,诸科勿得过其数。”嘉佑元年四月又重申:“科场取士,以皇佑四年进士限四百人,诸科毋得过其数。”当时,大约每四年开科一场,这样算来每年取进士、诸科大约各百人。宋英宗治平三年下诏:“今后宜每三年一开科场……所有礼部奏名进士以三百人为额,明经、诸科不得过进士之数。”以后遂为定制。

啧啧啧,大宋风流,读书人若过江之鲫,每三年方取进士三百人,也难怪博览群书、才华横溢如秦观,亦不能一蹴而就。嗯,还有更倒霉的,鼎鼎大名的柳三变,四次落第,“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伤心落魄而改名为“柳永”,“破罐破摔”,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得遇仁宗皇帝开恩师方得中进士榜,五十岁而暮年及第,好不容易博了个“柳屯田”的名号。

这是反面案例啊,千万学不得。

当然,他并不发怵,毕竟多了千年的见识,这些年更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诚如苏轼所言,不论是经义或诗赋,都算是底气十足。这时的科举,尚没有明清时那么变态,八股文能活生生将人变成迂腐之徒呢。

至于原本的辛未科一甲三人,即状元、榜眼、探花的马涓、朱谔、张坚庭三位科举达人,到时候同场竞技,免不得要pK一二,也不至于未战先怯。

倒是他这个王安石之孙的身份有些尴尬,毕竟朝中是高太后携旧党执政,凡熙宁以来政事弗便者,次第罢之,举而仰听于太皇太后。自司马光、吕公着到文彦博、刘挚、吕大防这些个丞相,可都是极力反对新政的。也就是说,时下朝中的诸多大佬,绝大部分是王安石的“政敌”。

呃,大佬们若有心针对他,就便王安礼尚处高位,怕是也护不得周全。伤脑筋啊,希望是杞人忧天吧,士大夫们当不致如此小心眼哩。

话说这大宋朝算是开放的,这是个神奇的年代,其大胆先进之举和如今比起来还毫不逊色。

外卖,我们宋代就有了,上门制作,包你满意;

房价,笑话,宋朝的房价价格之高,你是绝对想不到;

相扑,我们玩的还是女子相扑,更刺激,更精彩;

寡妇再嫁是义举,妾是租来的,媳妇是可以相看的……

司马光的《书仪》里记载:“七岁,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始诵《孝经》、《论语》,里女子亦立诵之。……九岁,男子诵《春秋》及诸史,始为之讲解,使晓义理;女子亦为之讲解《孝经》、《论语》及《列女传》、《女戒》之类,略晓大意。”

律法有定:“应分田宅及财物者,兄弟均分。妻家所得之财,不在分限。兄弟亡者,子承父分。其未娶妻者,别与缚财。姑姊妹在室者,减男聘财之半。”嗯,家庭财产的分配中,未嫁女可以继承一部分财产作为嫁妆。

“自逊、抗、机、云之死,而天地英灵之气,不钟于世之男子,而钟于妇人”,呃,阴盛阳衰哪。

至于“河东狮吼”只是众多惧类事例之一罢了。

这么说吧,有宋一朝,士子固然风流,女子的地位也不低。

若不然,亦不会有“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了。

喜欢大宋河山请大家收藏:(m.wuwenshuwu.com)大宋河山伍文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重生八十年代小女当家第四天灾:星海狂潮极品狂医(林晓东乔珊蓝盈盈)全民领主:万物合成系统斗罗大陆之剑麟误入侯府之魅衣秀色万古至尊大帝姬四合院:开局癌症,众禽续命茅山终极捉鬼人棺底重生,神医丑妃战天下穿越异界:我的魔兽争霸系统宠嫁陆云我的七个姐姐风华绝代免费阅读 小说1978,黄金年代流放后,医妃囤亿万物资杀疯了我在暗区当传说开局这么浪,宿主不要老命了?不当老黄牛后在末世有多爽我有一家纸扎铺
经典收藏我,贾蓉,不做绿帽王开局送老婆,她是宰相千金穿越大唐:打造最强工业园千年军国烈焱长歌抗战之中国远征军无敌六王爷伏羲夫妻锦衣夜行杀机较量冷酷夫君好撩人纨绔子弟变形记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盛唐挽歌红楼士打造异世界钢铁洪流金堤永固穿越之远古生存记事皇叔,不可以匡扶汉室,扶持刘备
最近更新三国凶兵:我为汉室续命八百年我在原始时代当大佬!疯批世子:读心后,我斩了满朝文武天幕:刷朱棣自白,老朱红温了!开局死囚,我杀穿天下大庆:娶范妹妹,解锁盖世绝学皇帝带头卖国?我直接掀了这龙椅!开局卖身葬母:我成了至尊小书童太子城传奇穿越三国当吕布我全点了谋略逐鹿乱世,我靠医术喂饱全家世家的上下三千年魂穿林冲,我为青龙星君功高震主被背刺?我自立封王!回到太平天国当王爷荒年种田:开局官府强塞五个美娇娘我在大秦当榜一大哥穿越后分了三个寡妇,不领犯法大明:签到在洪武,我靠嘴炮暴打老朱侯府庶子:最强锦衣卫,只手遮天!
大宋河山 品涩居士 - 大宋河山txt下载 - 大宋河山最新章节 - 大宋河山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