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那日与母妃的谈话后,永琪像是变了个人。
在上书房里,他一改往日偶尔的懈怠,变得异常刻苦。
不仅对夫子的提问对答如流,连布置的策论功课,也写得格外用心,引经据典,见解独到,常常得到夫子的当众夸奖。
这反常的勤勉,引得其他一同读书的阿哥和宗室子弟们私下里议论纷纷。
“五哥最近是怎么了?像是打了鸡血似的,昨儿个那篇《论漕运利弊》,写得比翰林院的学士还长!” 六阿哥永瑢趁着夫子转身的功夫,小声对身边的伴读嘀咕。
“可不是嘛,昨儿骑射课,他也跟铆足了劲似的,非要争个第一。” 另一个贝勒接口道,语气带着几分不解和隐隐的嫉妒,“难不成……是愉妃娘娘又给他紧了紧弦?”
永琪对周围的议论充耳不闻,只是埋首书案,更加专注于手中的书卷。
只有他自己知道,这份“刻苦”背后,藏着多少无奈和压抑。
他必须表现得足够出色,才能获得皇阿玛的青睐,才能有机会提出那个“建议”,才能……才有可能在未来的风暴中,为那个叫小燕子的姑娘,争取一丝渺茫的希望。
母妃的话像一座大山压在他心头,他既无力反抗,又无法真正顺从,只能在夹缝中,按照母妃划定的路线,艰难前行。
与此同时,养心殿内,乾隆正听着和珅与户部尚书的奏报,龙颜大悦。
“皇上圣明!” 和珅满面红光,躬身禀道,“自京城的玻璃店铺由内务府统筹招商经营以来,因其新奇实用,供不应求,尤其是那些大块的平板玻璃和精巧的玻璃器皿,更是被富商巨贾、王公贵族争相购买。截至目前,仅京城一地,玻璃一项,已为皇上私库净增白银逾五十万两!这还不算各地富商竞相申请代理权所缴纳的保证金。”
乾隆捻须微笑,眼中是掩饰不住的得意。这玻璃方子,真是点石成金的神物!
户部尚书也紧接着奏报:“启禀皇上,京城主要街道及官道的水泥铺设已全面完成,路面平整坚固,车马通行效率大增,百姓称便。制作水泥所需的石灰石、黏土等原料,已由工部划定区域,派兵看守,统一开采、调配,杜绝了私采滥挖。周边宛平、大兴等县,水泥路的铺设权也已通过竞拍,由当地富商承包,首批承包款已解入国库,计有白银八十万两。下一步,直隶省乃至全国各府州县的水泥路招标事宜,章程已初步拟定,请皇上示下,何时张榜公告,在各地开设水泥司招标竞拍水泥项目?”
乾隆沉吟片刻,却没有立即批准,反而问道:“各地自行招标,固然快捷,但你们确保不会出现官商勾结、中饱私囊之事?这水泥之利巨大,难免有人眼红,上下其手。”
和珅忙道:“皇上所虑极是。此事关乎国计民生,若放任地方,恐生弊端。奴才以为,不若由朝廷统一主持,划定区域,明码标价,或仍采用竞拍之法,但需派钦差大臣督查,召集各地富商进京统一拍卖,方能确保利益归于国库,惠及百姓。”
乾隆点了点头,目光深邃:“朕也是此意。不着急。先贴出告示去,言明朝廷欲在全国择机推行水泥筑路,有意者皆可进京咨询。但这招标之事,暂缓一缓。”
他顿了顿,走到窗前,望着紫禁城外鳞次栉比的屋顶,缓缓道:“这水泥、玻璃,于国库于皇室,确是聚宝盆。但于天下百姓,究竟是利是弊,是福是祸,朕……还想亲自去看看。”
他登基以来,自认勤政爱民,但也深知深居九重,所见所闻,多为臣下奏报,难免有隔阂。
自从将夏雨荷接回宫,沉浸于失而复得的喜悦和一双儿女带来的欢愉中,他确实有段日子未曾真正走入市井,去看看他治下的百姓,过着怎样的生活了。
这水泥路,是否真如奏折上所言,让百姓安居乐业了?
这时,上书房的总师傅前来禀报阿哥们近日课业,尤其提到了五阿哥永琪的一篇策论,写得极为出色,正要当堂诵读讲解。
乾隆心中一动,便摆驾往上书房而去,他想看看,儿子们对这新生事物,有何见解。
上书房内,气氛肃穆。老夫子正手持一份卷纸,赞不绝口:“五阿哥这篇《论水泥利弊说》,结构严谨,见解深刻,尤为难得的是,能体察民情,站在百姓角度思考问题。尔等当悉心学习。”
乾隆悄然走入,示意众人不必行礼,只在后排坐下聆听。
只听老夫子念道:“……水泥之利,其显者三:一曰固道路,利车马,促商旅,货畅其流,则物价平而民富足;二曰筑城防,固河堤,强社稷之基,御天灾兵祸;三曰兴土木,建屋舍,使百姓居有所安,免受风雨之苦。此三者,皆强国富民之要策也。”
乾隆微微颔首,永琪能看到这些,已属不易。
老夫子继续念道:“然,水泥之弊,亦不可不察。其弊者有二:一曰耗资巨。开采石料,烧制水泥,铺设道路,皆需大量银钱、民力。若官府摊派过甚,或商人垄断牟取暴利,则反成扰民之举,徒增百姓负担。二曰,恐生骄惰。道路过于平坦,车马过于便捷,或使官员耽于享乐,疏于体察民间真正之疾苦;亦恐使百姓安于现状,失却开拓进取之心。故曰,水泥虽好,犹如利刃,用之善则造福苍生,用之不善则反受其害。关键在于执政者,是否心存百姓,善加引导……”
听到这里,乾隆眼中露出惊讶和赞赏之色。
永琪能想到“耗资”和“扰民”已属难得,竟还能联想到“骄惰”这一层,涉及吏治民心,这眼光和深度,远超他的年龄!
看来,这孩子近来确实进益了!
老夫子念完,乾隆忍不住抚掌称赞:“好!永琪,你能有此见解,朕心甚慰!看来近日功课,没有白费功夫。”
永琪连忙出列,躬身道:“皇阿玛谬赞了。儿臣所言,不过是在书房中凭空揣测,管中窥豹而已。水泥之于百姓,究竟是好是坏,利大还是弊大,儿臣……儿臣实在不敢妄下断论。”
乾隆感兴趣地问:“哦?那以你之见,该如何判断?”
永琪抬起头,目光恳切地看着乾隆,声音清晰而坚定:“回皇阿玛,儿臣以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水泥铺在路上,最终行走其上的是百姓;玻璃装在窗上,最终受益其中的是黎民。是好是坏,当由百姓说了算!皇阿玛一向爱民如子,何不……何不趁此机会,效仿先贤,微服出巡,亲自去看看这水泥路是否真便了民,这玻璃窗是否真暖了家?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方是真实!”
微服出巡?乾隆心中一动,这个念头,他刚才在养心殿也曾闪过。
永琪见皇阿玛意动,趁热打铁,继续说道:“而且,此次出巡,意义非凡。这水泥与玻璃,乃紫薇妹妹与蔷薇妹妹心怀天下,进献于我大清的祥瑞之物。若皇阿玛能带着两位妹妹一同前往,让她们亲眼看看自己献出的方子,如何惠及百姓,如何改变民生,对她们而言,将是莫大的鼓舞!皇阿玛还可以让皇祖母派晴儿格格为代表一同前去,表明皇上和太后对百姓的关心,晴儿格格也能回宫给皇祖母说说现如今皇阿玛治理下的京城是如何国泰民安,也让天下人知道,皇阿玛不仅重农桑,亦重格物致用,更重父女天伦!此乃一举数得之美事也,而是皇阿玛也可以带着上书房的各位阿哥一同前去,让他们也离百姓近点,才能更好的为皇阿玛服务!”
他这番话,说得滴水不漏。
既强调了体察民情的必要性,又巧妙地将功劳归于紫薇蔷薇,提议带她们同行更是合情合理,提议带晴儿格格的合情合理,既全了乾隆疼爱女儿的心思,又彰显了皇家的和睦与创新精神,又彰显了皇家对百姓的关心,他对太后的孝顺。
乾隆看着眼前目光炯炯、言辞恳切的儿子,再想到他那篇颇有深度的策论,心中大为快慰。
永琪这孩子,确实长大了,懂事了,不仅学业精进,还能为国事、为兄妹着想,为皇祖母着想。
“嗯……” 乾隆沉吟着,脸上露出了笑容,“永琪所言,不无道理。朕确实该出去走走了。带着紫薇蔷薇和晴儿一同去看看,也好。”
他心中已有了决断,这次微服出巡,不仅是为了查看水泥的实效,或许,也是一次考察百姓生活的好机会。
“吴书来,” 乾隆吩咐道,“传朕旨意,近日朕欲微服出宫,体察民情。命人暗中准备,不可声张。至于随行人选……朕自有安排。”
“嗻!” 吴书来躬身领命。
永琪心中一块大石落地,同时又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
他完成了母妃交代的第一步,但接下来……等待他的,又将是什么?他不敢深想,只能低下头,掩饰住眼中的波澜。
而上书房的其他人,则纷纷向永琪投去或羡慕、或惊讶、或深思的目光。
五阿哥这番谏言,深得圣心,看来,这位一向不显山露水的皇长子,在皇上心中的分量,怕是不同往日了。
一场围绕着微服出巡而展开的新的波澜,已在紫禁城内悄然酝酿。
而永琪不知道的是,他这番为了完成母命、却也暗含公心的谏言,将会将他,以及他心中那个放不下的姑娘,卷入怎样意想不到的命运漩涡之中。
喜欢还珠:虐完我,我夏紫薇又回来了请大家收藏:(m.wuwenshuwu.com)还珠:虐完我,我夏紫薇又回来了伍文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